《一夜的工作 》课堂实录
详细内容
安徽省淮南师范附属小学朱广久
课文周总理在每一次“文化”大会上作了报告。《人民文学》杂志要发表这个报告,由我把记录稿作了整理,送给总理审阅。这一天,总理办公室。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我就到值班室去睡了。不知到了什么时候,值班室的同志把我叫醒。他对我:“总理叫你去。”我立刻起来,揉揉蒙胧的睡眼,走进总理的办公室。总理招呼我坐在他的写字台对面,要我职他审阅我整理的记录稿,其实是咨询的意思。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且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夜很静,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总理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这时候,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喝了一会儿茶,就听见公鸡喔喔地叫明了。总理站起来对我说:“我要去休息了。上午睡一觉,下午还要参加活动。你也回去睡觉吧。”我也站起来,没留意把小转椅的上部带歪了。总理过来把转椅扶正,就走进后面去了。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新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课堂实录课前谈话师:昨天老师布置你们预习课文,你读了几遍就举手。生举手。师:很好,凡是爱读书会读书的孩子比别的孩子眼睛都亮。相信吗?生:相信。师:告诉你们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们看老师的眼睛是不是很亮?生:不是。师:那说明老师读得书还不够多。昨天要求你们采访长辈,谈谈他们对总理的了解,你们问了吗?生:问了。师:让你们查阅有关资料查了吗?生:查了。上课铃响。师:好,上课。非常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十三课《一夜的工作》(师板书课题)昨天我们由陌生人变成了好朋友,老师首先以师会友给同学们读两句诗。多媒体出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节选)师:想跟老师一起朗读吗?生:想!师:来一起读。师生共读。师:这两句诗显得有点深,相信学完了《一夜的工作》,同学们都会很好地理解它的意思,因为这课就是写已经逝世了二十六年的好总理一夜辛勤的工作,让我们一起说出这个伟大的名字——生:周总理!师:让我们一起跟著作者何其芳走进这间办公室,打开书,读一读,有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和同桌交流。开始读吧!生自读。师:我注意到好多人在读课文时都注了大量的批注,说明我们六年级的孩子很会学习。谁来谈一谈你对总理工作的一夜,最感动的地方是哪?生:“总理让我……”虽然花生米不多,周总理还是非常慷慨和大家分享,说明总理非常平易近人。师:其他同学对这个句子还有没有感受?生:虽然不多,还送给别人吃,很慷慨。师:还有吗?生:那么晚了总理还在工作,花生米也不多,但他还送给同事多,说明总理很大方容易接近人,很受人喜欢。师:更重要的是一个大国的总理工作了一天,吃的只是花生米,从这你体会到什么?生:可以看出总理是个非常简朴的人。师:同意他的意见吗?生:同意。师:作者说:好像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增加了吗?生:没有。师:有不同意见吗?生:我觉得增加了,可能周总理平时吃得更少,这已经算多的了。师:当我们读到这个地方时,心理是什么滋味呀。生:不好受,一个国家的总理吃得那么简朴,我感到不好受,心里酸溜溜的。师:你能把这种酸溜溜的感觉读出来吗?生读。师:我觉得你没读出酸溜溜的感觉,谁能读得比他更到位。你来生读。师:好多了,我们一起多。生齐读。师:接着看,还有哪些地方感动了你。生:“他一句一句的审阅那些稿子……”这就证明总理做什么事很专心,很仔细,写得时候也不想私人的事,非常细心。师:谁能补充。生:我认为刚才提到一达文件,那么多文件,还看得那么仔细,可以看出总理是相当的仔细。师:从哪里看出细心?
生:从“一句一句画出小圆圈……”。表现出周总理做事相当细心。师:你能读给大家听吗?生读。师:读得真流畅,你别坐下,你说周总理批了多厚文件,多厚?生:一尺来高师:你们来比划一下,一尺是多高。学生比划。师:看看语文书有多高,跟一尺来高比比,有什么想法?生:太多了。生:我们的语文书很薄,还要看很长时间,而总理的文件比语文书厚十倍甚至十几倍,可见总理批那么多文件,很辛苦。师:是啊,我们的总理的工作是多么的劳苦啊。请看画面。多媒体展示:师:夜深人静,人们都睡了,只有我们的周总理还在专心的批改稿子,多么辛苦啊,谁能带着这种对总理的敬爱之情用你的朗读把他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