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财务管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未来建设(一)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未来建设(一)

详细内容


  财务管理专业在我国高校开办时间尚短,积累的成熟经验较为有限,目前经济新形势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许多方面,如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很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所倡导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调整学科内容消除重复交叉现象、构建立体多元化专业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构想。

  一、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宏观环境中的不适应问题

  理财人员素质的提高有赖于财务教育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教育中仍然存在种种与现实要求不相适应的情况。从宏观上看,

  一是人才需求的市场化与高校教育中专业设置的非市场化之间的不适应

  我国高校专业的设置权限一直控制很严格,就拿财务管理专业来说,改革开放十几年后,教育部1998年新颁布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才在工商管理学科下新设立了财务管理专业。这样做虽然降低了高校专业设置中的风险,但在客观上也造成了我国高校专业建设明显落后与社会需求,也落后于国外大学的事实。

  二是社会人才需求“实用化”与高校专业教育教条化倾向之间的不适应

  当今社会,企业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实用化”,希望企业是人才“用武”之地,不希望本企业成为人才的“练武”之地。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目标,这样做是无可厚非的。高校虽不应该也不可能所有专业都完全适应企业的这种需求,但与企业实际结合紧密的专业应该与其需求相适应,否则教育服务与社会的说法也就成为单纯的口号了。而目前我们重视知识的传授,对于注意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说得多,做得有实际效果的少。

  二、我国财务管理专业体系建设中问题

  国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财务管理专业的产生是与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及金融机构的发展相联系的。与此相适应,财务管理有关的内容加入到金融的微观分析中,货币金融理论研究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成本与效益、资金流量、信息及其影响等问题,并逐步形成现代货币金融理论体系,即以金融市场为基础,注重财务分析、定量分析的新型金融学。这在美国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定位上可见一斑。他们要求所培养的本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应该掌握:

  (1)企业如何进行财务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影响单个企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经济;

  (2)企业如何筹集、分配和使用资金;

  (3)金融市场的运作及其工具的使用;

  (4)金融组织或机构如何运营

  并加以具体应用,从而能够在大型企业的财务部门或者财务咨询公司、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政府或非营利机构从事金融与财务工作。由此可见西方财务管理教学表现为两个重点:

  一是公司财务管理

  二是金融市场

  公司财务管理部分包括公司财务决策、公司财务分析与诊断、国际财务管理、企业税务等;金融市场部分包括投资学、证券分析、期权与期货、外汇实务、金融法规等,不论作为公司理财人员,还是作为金融界从业人员,都需要同时掌握这两方面的知识。

  我国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前身是理财学专业,它是从会计学科中独立并加以发展形成的一门年轻学科。根据我们对其他设置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进行考察的结果进行分析,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模式定位不准确

  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是从会计学、财政学和金融学等专业分离出来的,在培养目标上仍带有相关专业的特点,与这些相关专业相比较,自身特点不明显,不突出。

  (2)课程体系陈旧,跟不上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步伐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是一项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综合性管理活动。企业财务管理具有多层次性。课程体系也要具有多层次性。

  (3)专业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问题突出

  由于定位不明,课程体系陈旧,各相关课程或各相关课程群之间在内容上互不兼顾和承应,未能围绕专业方向要求进行统一协调和轻重相宜的合理安排,同一内容往往在不同课程中反复讲授。

  (4)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教学管理上过于呆板划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过于落后。在教学管理上,没有将规定性与选择性有机地结合,学分制只是学时制的翻版;在教学方法上,教学内容与现时经济生活脱节,文理知识互不兼容;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方法仍占主导地位,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极少采用;在教学手段上,教学设备简陋,主要教学手段仍是“黑板加粉笔”,计算机辅助教学、电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十分有限。可以说这方面改革和发展差距还很大,任务也很艰巨。

  此外,目前财务管理专业还存在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等问题,具体表现为校内财务管理实践缺乏,校外财务管理实践环节薄弱,新的财务管理环节尚待开发,教师的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

  三、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人才知识结构定位

  高等学校既然以育人为基本职能,那么对受教育者的素质及规格做出规定的培养目标,就应该成为高等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在培养目标上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需要。对于财务管理这样一个专业性相对较强而又与工商管理领域的其他多个环节存在广泛联系的学科专业来说,确定其培养目标应突出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专业操作技能与综合管理能力的关系

  财务管理是工商管理中一门综合性很强且关系企业经营全局的管理业务。一个合格的财务管理人才,既应通晓财务核算的技术、方法和财务管理程序,具有娴熟的业务操作技能,更应从战略上精通企业理财之道,具有全面的谋划运筹能力。

  二是“通才”与“专才”的关系

 “通”与“专”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对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分工日益细密,隔行如隔山,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能够为各“行”培养专门人才;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相关“行”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又十分密切和普遍,这又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专门人才在知识结构上不能过分单一。正确的培养目标定位应是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成“通才”基础上的具有突出专业特长的“专才”,这也是符合高等教育“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要求。

  与上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高校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应有三大支柱,即扎实的会计知识、广博的金融学知识以及精深的财务管理知识。

  下面我们从两个角度财务管理学科与其它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一是财务管理与会计学科的关系,它们都以企业资金运动为研究对象,只是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罢了。二是财务管理与其它各学科之间的关系。

  三、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构想

  任何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设计,本质上取决于该专业学科内容及构成的特征。现代财务管理学科内容及其构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公司财务为基本研究对象

  虽然财务管理活动广泛地存在于一切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但其中一切企业财务活动最为典型。在各种形式的企业组织中,又以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活动最为丰富多彩。所以,尽管财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覆盖各类组织的财务活动,但公司财务是其重点。

  (2)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利润分配管理及营运资金管理

  现代财务管理学通常将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及利润分配决策列为三大财务决策,而营运资金管理亦称日常财务管理则是任何企业在任何时候都无法摆脱的一项经常性的财务管理活动。

  (3)日益增多的派生内容

  比较典型的有:企业购并财务、破产与重整财务、通货膨胀财务、跨国公司财务、中小企业财务及集团企业财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