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从自然到人生道理
详细内容
篇一:《自然社会人生作文》
李白豪放飘逸,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杜甫沉郁顿挫,心怀家国之志;陶渊明诗风平实晓畅,让人读起来琅琅上口„„他们的人生因个性而辉煌。
人生如画
于是,我便懂得,人生亦是如此,长久着眼小处,难免狭隘慌乱不得其法,于此时退一步,将眼光放远,心胸放宽,角度放高,抽离事外,自然旁观者清,小处小事小绪小节也自然迎刃而解。
“留白”是让内心重归平静的人生哲学。画国画,讲究“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疏可跑马”就是“留白”。留白是在紧凑密集的画面上留出空留出白,有了留白,就突出了重点,就分出了层次,这画就有了魂,有了情趣,有了意境。而人呢,在当代社会中,匆匆忙忙庸庸碌碌蝇营狗苟,事情太多时间太紧速度太快,不免逼仄,此时就该在身体上留白,留一点时间,留一点情趣,劳逸结合享受生活;同样利欲之下,不免熏心,此时在内心留白,无论读书赏画听琴下棋,哪怕只是林间散步,半夜听雨,给自己一个留白的机会,沉淀内心的欲望,洗涤精神的淤泥,换一次水,清一回心,扔下浮躁,卸下负累,让内心重归平静,我们才能有更多的力气走更远的路。
就像人生,我有我的人生,你有你的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都有与众不同的人生。但画这人生之画的方法却都一样,严谨踏实‘放远眼光,放空心境,不抄袭不照搬,坚持自己的本真特色,画自己做自己,自然就是一幅好画,一段好人生。
对“社会与我”的思考
2012届高三12班越雪娇
当自然的野趣闲逸离人们越来越远;当郁郁症、亚健康笼罩职场阴魂不散;当急功近利的育儿方式剥夺了孩子美好的童年;当留守儿童无人关爱……,当如此多的不正常状态出现的时候,我开始反思,我们到底需要什么?
无疑,飞速增长的GDP数值用数据证实着社会的发展,但在如同坐上火箭直升太空的社会数据背后,依然有众多的蚁居人群望楼兴叹;当我们坚信勤劳能致富,踏实肯干就能过上好日子的同时,飞速增长的房价却让我们感到,如果不啃老,恐怕工薪阶层穷其一生都不能买起一套房子时,当富二代,官二代还在那里炫耀的时候,我的学习还有意义吗?我得拼搏奋斗多少年,才能和他们坐到一起喝咖啡?当前方举办奥运会,后方却爆出“三鹿”事件;当和谐社会的口号喊得最响亮时,小悦悦身边漠然走过的路人一次次的冲击着社会道德的底线,在充满陌生人而非“同胞的”社会,学会明哲保身,封存内心的人们,能不能再一次回想起雷锋精神的光芒?我又沉思了!我该怎么办?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曾经那样的让我们自豪,爱与尊重,诚信与良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是人类道德之根本。因为爱与尊重,我们在漫长的人类征途中化解了无数次的仇恨和冲突,破除了无数次的误解与隔阂,因为诚信与善良,让我们看到朋友之间肝胆相照,亲人之间不离不弃,福祸同当……所有的这些,难道过时了吗?
也许我听到的负面报道太多了,我曾经一度感到迷茫,我的刻苦拼搏还有多少意义哪?但是当我听到美丽的女教师用自己的身躯挡住疾驰的汽车,挽救了学生宝贵的生命;当湖北的“信义兄弟”说出“新年不欠旧年薪,今生不欠来生债”的话时;当中央电视台女记者刘薇用自己的娇躯扛起正义的时候;当照顾养母12年的善良孝女孟佩杰走来的时候。。。。。。我哭了,我为自己的浅薄和无知而哭泣,同时我也被深深的感动了,我猛然发现,在自己的身边依然有至刚至柔的大爱,有千金一诺的诚信,有义无反顾的责任,有风雨无阻的信念,他们的坚守唤醒了我生命最深处最值得珍视的东西,这就是我需要的。
我终于知道我该怎么办了,我曾经犹豫彷徨,曾经抛弃的信念在这一刻又被重新唤起,古人云:瑕不掩瑜,也许这个社会并不完美,但只要有这么多的火种在燃烧,那么星星之火必会燎原。我要努力学习,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用我的知识和爱心教导我的学生,让他们打开心扉,让文明和美德进驻心间,让互助和宽容充满我们的社会,让勤劳和善良伴随我们美好的一生。
立于社会,利于社会
2012届高三12班王天
社会由与我一样的无数个个体构成,而我也正是社会中的一份子。社会与我是紧紧相连、息息相关的。我与社会之间,应是我立于社会,并利于社会。
我们无法脱离社会,而想要在社会上站稳脚、立于社会,我们应开放自己、接触社会。在这个不断发展的社会中,我们必须不断地适应这瞬息万变的社会。如别里科夫那样的“套中人”,将自己裹在密不透风的大衣中,终将被社会所淘汰。开放自己、接触社会可以说是立于社会的前提。
然而仅仅开放自己仍不够,我们在接受万千社会变化的同时,还应做到坚守自我。正因为社会的变化与我们对社会的接触,我们才容易被他人所误导,迷失于社会发展进程中,所以坚持自我是必要的。就像李白那样“不畏权贵”,周敦颐那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坚守自我使我们立于社会之中,真正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是立于社会的保障。
做到了开放自己接触社会,并且坚守自我,我们才能立足于社会。但是社会为我们提供立足之地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为社会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呢?
这是当然!我们立于社会的同时,我们也应利于社会。
利于社会,说白了,就是为社会做贡献。为经济创收,为国力强盛,为生活美好,这些伟大目标都将利于社会。然而,是每个个体的“我”为社会做贡献而付诸实践,仍然不如说的那样简单。我想,这需要一种思想、一种精神来指导,这其中关键,就在于我们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传承下来的文化思想,将引领我们利于社会而付诸实践。
文化传承需要我们传承孝道。“空巢老人”的寂寞正是孝道的缺失,传承孝道,于小家之社会,是有利的。文化传承需要我们传承汉语。汉语在各等院校为英语让路,是民族文化的消逝,汉语传承,于大家之社会,是有利的。文化传承更需要我们传承人性的美好。“小悦悦”躺在地上的几十分钟,是我们人性的冷漠。不仅在中国,人性的美好也是全世界应该寻回的。传承人性的美好,于世界之社会,是有利的。文化传承下来的思想与精神指导我们的实践,使我们利于社会,并立于更美的社会。
立于社会并利于社会,便是我与社会的关系。
与自然相融
2012届高三12班李梦垚
徐志摩在《翡冷翠山居闲话》中曾道出自己顶一头蓬草,踏一双旧鞋,无须约伴也不必带书,与自然相融的极大乐趣。这是乡里人所怀念的,是城里人所向往却又不敢实现的。其实,在面对与自然的关系时,每一个作为个体的“我”都可选择与它相融。
身与自然相融,接受自然的洗涤,寻一份高洁的精神。古代多少文人墨客选择隐居山中,避开现实的黑暗,保持自己一颗清洁的心?陶渊明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菊花为伴,与自然为友;诸葛亮也曾避世于草堂,躬耕与南阳,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自然的环境中,一切世俗纷争、名心利欲都淡去,人能更清楚地聆听生命的叩问,收获高洁的精神。
心与自然相融,则能获得内心的释然,那是一种更为高尚而超脱的情怀。当无法亲身踏入自然之中,无法摆脱现实的束缚时,何不把心灵的边界拓宽?所谓“心远地自偏”就是这个道理吧。如今的人多生活在都市里,对那些画框里的山水感到可望而不可即。其实这只是一种借口。心怀自然,处处便皆有自然之情趣。
当然,无论是肉体还是心灵,与自然交融都不意味着完全脱离现代社会去寻那份原始的宁静生活。因为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在现代化进程中,每一个作为个体的“我”都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如今我们的脚步走出了自然,却并不意味着永不回头。我们生存于人类社会的高楼大厦中,也并不意味着与自然的完全隔离。与自然交融,是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也是一种将自然作为家乡,将自己看作孩子,落叶不忘归根的虔诚心态。
然而现实中的人们却并没有留住这份与自然交融的心态。功利的人们毫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资源,成片的森林化为平地,本应与人类平等相处的其它生物也成了人们的盘中餐。这种与自然相融的方式,不是交融是破坏,不是感恩是背叛。其结果呢?看看近年来迅速增多的自然灾害报道就知道了。每一个作为个体的“我”该作怎样的选择?这想必也是不言而喻了。
由此可见,在处理“我”与自然的关系时,与自然相融,并不仅是为了满足于自身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慢节拍,在物质利益面前回归精神家园的愿望,更是为了让自然,这个人类共同的故乡得到保护与发展。
与自然相融,是一种心态,更是一份责任。
篇二:《“自然、社会、人生”作文训练系列》“自然、社会、人生”作文训练系列
写作历来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不仅与阅读互为双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外显为一个人的语文素质,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写作教学不仅无标无序,无本可依,而且百年一题,千人一腔,已经给学生的语言表达、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条,还在于我们的写作教学总是把学生封闭在教师、教室、教材的樊篱里兜圈子,从而完全切断了学生观察自然、解读社会、认识自我的通道。有鉴于此,我们在“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实验中,大力倡导一种写实景、记实事、抒实情的文风,并特意为学生编拟了一套“自然、社会、人生”作文训练系列,共分3个年段24个专题192道子题,基本上涵盖了课标和教材所规定的训练重点,并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自我创造的空间。从反对命题到“系列”命题,不是要把广大师生重新拉入画地为牢的旧圈套。我们的宗旨无非是想通过一些具体可感的实例表达这样一种观点——写作,就是要让孩子们享受到用自己的眼睛瞧世界的快乐。
初中一年级
一、认识自我
1.我是一个____________的男(女)孩
2.我的衣食住行
3.我的病历诊断书(台灯下的自我解剖)
4.我为我骄傲(台灯下的自我欣赏)
5.下一次,我将闪亮登场
6.我在_________(家庭、班级、小组„„)中的角色定位
7.能够帮助他(你),我感到荣幸
8.从那以后,我变得__________
二、关注家庭
1.快乐双休(难休的双休)
2.今天我当家{作文从自然到人生道理}.
3.孩儿难断家务事
4.爸(妈)今天特(不)高兴
5.家庭趣语趣事录
6.温馨一刻
7.我是小小“太史公”(拟定家庭简史)
8.量入为出
──有关家庭收支情况的统计分析
三、回归自然
1.乡村黄昏
2.秋天如约而至
3.天光浅黛,我们去上学
4.我所居住的________(小镇、小山村、街道、居民区„„)
5.家乡的____________(菜、果、花、竹„„)园
6.假日里,我们去____(野炊、郊游、远征、采撷、踏青、垂钓„„)
7.我最喜欢的___________(一种动物或植物)
8.我所发现的一种自然现象
四、放飞想象
1.死去活来(假如人死而能复生)
2.地球突然调了一个头
3.今天我是________(校长、班主任、警察„„)
4.月球运动会
5.就读“三味书屋”
6.漫步天街
7.我有________(一对翅膀、一副鹿角、一双猫眼、一只象鼻„„)
8.我的一个怪念头
五、理解他人
1.我撒了一个美丽的谎
2.爸(妈)不容易
3.他(她)也很可爱
4.原谅,是一枚开心果
5.何不潇洒走一回
6.有话尽管说
7.请接受我的安慰
8.让我们携手共进
六、初识社会
1.上当的经历
2.老师(家长)说得并不对
3.难忘那一幕
4.别忘了,给生活加点糖
5.出人意料的结局
6.小镇(小村)新鲜事
7.乡里乡亲(街坊邻居)
8.我第一次进城(下乡)
七、金色童年
1.我的第一次冒险
2.童言无忌(我的“蠢话”)
3.我是一棵小小草
4.天天盼长大
5.嘿,你好!(我最喜欢的卡通人物)
6.得意忘了形
7.老师不在的时候
8.父母面前不言羞
八、青春书架{作文从自然到人生道理}.
1.向你推荐一本书
2.我最喜欢的一句人生格言{作文从自然到人生道理}.
3.我说“琼瑶”与“金庸”
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5.好书如友
6.我的书报,我的麦当劳
7.我理想中的小书房
8.__________人物系列谈(任选一部读过的名著,自由评论其中的一组人物)初中二年级
篇三:《中考语文作文自然想象类主题攻略之一挖掘哲理感悟自然(1)素材》挖掘哲理感悟自然(1)
写作前言
古人有过一句极深刻的话:师法自然。意思是大自然是我们的老师,说得真棒!大自然给我们上过的课的确很多很多,且一节比一节美妙,一堂比一堂精彩。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虚!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持!蜜蜂在花丛间忙碌,那是在教我们勤劳!含羞草默默地收拢叶片,那是在告诉我们切莫张扬!高耸着双峰的骆驼在教我们要适应环境进而改变命运!丑陋却异常芳香的花朵在教我们要发现自己的特长!是的,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肯学,天天都会有收获。大自然蕴藏着无数智慧,但它从不说话,而是等着我们去发现。挖掘自然哲理就是让我们深入观察自然景物与现象,从中获得感悟。同学们,赶紧行动起来,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和思考吧!
专题训练
1.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深思;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遐想。在沉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请以“感悟自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文体自选(除诗歌外);④不少于600字。
写作提示:“感悟自然”这一话题是相当宽泛的。材料提供的意境,令我们驰骋遐想的空间十分广阔:人类之所以进步,是大自然的恩赐。自然给了我们智慧,给予我们生存的空间。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汲取科学的启示,人类因而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同学们具体写作时要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一是“化抽象为万象”。要让“大自然”变成可触可感的万千形象,奔涌到脑中。以花开花落为例:含苞欲放时,你能感悟到花朵的勃勃生机,感悟到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准备着将来为国家为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阳光灿烂时,你会联想到人生的美丽,感悟到要珍惜青春年华,勤奋学习,让生命发出灿烂的光辉;叶子飘落时,你会联想生命的奉献,感悟到“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崇高精神。
二是“万象之中取一象”。“取”自然之景,让自然与自己的心灵碰撞,撞击出思想的火花。要能从自然之“象”中获得“美”的享受、“真”的感悟、“善”的启迪。感悟自然,要有较深的内涵,古人说,“意高则文胜”。总之,用自己的心去与自然沟通,用真情去拥抱自然,就会“在细微处显出才华”(老舍语),就会写出独特的感悟。当然,感悟自然,思考人
生,所“感”所“悟”,不能漫无边际,或浮光掠影,要注意角度小,材料集中,语言有意蕴。
2.高山无语,但阅尽世事沧桑;大海怒吼,却源自细流无声。鲜花绽放,枯叶凋零,金蝉脱壳,蜘蛛结网„„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鱼一虫,无不充满智慧,深蕴哲理,富有灵性。请以“______的启示”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标题补充完整,要写出对自然的某一独特感悟;②不少于600字。
写作提示:题目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待填的修饰语,你可填自然中的某一物、景、事,这些都是具体的形象;一是中心词“启示”,它是抽象的,存在于你的思维中。整体理解题目,就是要求同学们观照自然某一物、景、事,通过联想明白某些道理。动笔前,同学们脑中要有一个具体的事或物及与其有着内在联系的道理。从文体角度看,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写成议论文。写记叙文,可叙述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某一难题,在自然的启示下获得解决的故事。写议论文,可先简述自然界的某一事或物,引出启示,也就是道理,然后再组织材料加以论证。在论证过程中要注意表述上要照应开头提到的自然中的那一事或物,从而使文章紧扣文题,结构紧凑,材料集中。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大地物产丰饶,内涵丰富。我们汲取养分,濡染精神,时时与大地相连;幸福生活,诗意栖居,处处与大地相伴;翩翩联想,理性思考,常常与大地相关。脚踏一方土,就会感到踏实、充实、扎实;脚踏一方土,常会涌现美丽的故事、感人的经历、心灵的体悟、深沉的思索„„
请以“土地”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文体自选(除诗歌外);④不少于600字。
写作提示:土地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是外在的,现实层面的意义,即土地是人类活动的舞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第二个是内在的,文化层面的意义,即土地对于人类的意义,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艺术形式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这个主题,因此,土地就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比如土地被尊称为大地母亲,被尊称为力量的源泉;比如居住地被称为故土家园,对于百姓来说,拥有土地就意味着拥有财富和幸福;对于国家来说,失去土地,就意味着遭受欺凌和屈辱。表达土地的文化意义无疑应是着笔的重点,但不应面面俱到,要选取经自己深思熟虑的、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切入。所抒写内容要化大为小,以小见大,切忌空洞无物,夸夸其谈。写这类感悟性、象征性强的文章,重在写出自己的心灵感悟和深刻思索。精品素材
1.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顺从自然。
——[古希腊]埃斯库罗斯
2.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法国]雨果{作文从自然到人生道理}.
3.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
——[英国]培根
4.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示的经验来生活。
——[德国]叔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