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书下注解
详细内容
'【篇一】烛之武退秦师书下注解《烛之武退秦师》课后文言文(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原文、注释与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文言文(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原文、注释与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文言文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原文、注释与翻译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以,因。
连兵,联合出兵。
立谈之间,站着说话的工夫。
置戍,指秦国为郑国设立戍守。
移,改变。
讵(j)能,岂能,怎么能。
怵,恐惧。(诱惑是否更好?)
何有,有什么(不能抛弃的)。
翻然,形容转变很快。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但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
【篇二】烛之武退秦师书下注解《烛之武退秦师》原文+重点字词注释+翻译【篇三】烛之武退秦师书下注解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及答案《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第一课时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
上的地位。
2、了解各史书体例。
3、反复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不懂的字和词。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
释性文字。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
《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2、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二、基础知识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函()陵氾()南佚()之狐夜缒()陪()邻阙()秦敝()之秦伯说()不知()逢()孙戍()之共()其乏困
三、用各种形式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1、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与课文相关的历史史实
2、根据课下注释解释课文第一、二段
3、解决一、二段的知识点并赏析这两段
学习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背景资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
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三、理顺结构(学生探讨完成)烛之武退秦师书下注解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四、赏析一、二段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易)
(1)且贰.于楚也()(2)晋军.函陵(
(3)犹.不如人()(4)无能为也已.(
2、探讨分析下列问题(中)
(1)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第三、四课时
解决三段的知识点并赏析这一段
学习过程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易)
(1)夜缒.()而出
(2)郑既.()知亡矣。
(3)越国以鄙.()远.()
(4)焉()用亡郑以陪.()邻
(5)行李..()之往来
(6)共.()其乏困
))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8)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9)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0)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1)秦伯说(),与郑人盟.
(12)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3)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15)失其所与(),不知()...
(16)吾其()还也。.
二、赏析第三段(难)
1、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第五、六课时
一、探讨下面的问题
1、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2、请探讨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二、完成课后二、三题
完成下列练习题
小组合作探究
(一)小组合作归纳字词意义和用法。
1、通假字:(易)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夫晋,何厌之有
(4)秦伯说,与郑人盟
(5)失其所与,不知
2、词类活用(难)
①烛之武退秦师.
②且贰于楚也.
③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⑤越国以鄙远..
⑥阙秦以利晋.烛之武退秦师书下注解
⑦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古今异义(易)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今义:
③亦去之.
古义:今义: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⑧邻之厚,君之薄也..
【篇四】烛之武退秦师书下注解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及答案1《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第一课时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了解各史书体例。
3、反复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不懂的字和词。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
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2、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二、基础知识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函.()陵氾.()南佚.()之狐夜缒.()陪.()邻阙.()秦敝.()之秦伯说.()不知.()逢.()孙戍.()之共.()其乏困三、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1、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与课文相关的历史史实2、根据课下注释解释课文第一、二段3、解决一、二段的知识点并赏析这两段学习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背景资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三、理顺结构(学生探讨完成)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赏析一、二段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且贰.于楚也()(2)晋军.函陵()(3)犹.不如人()(4)无能为也已.()2、探讨分析下列问题
(1)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1
第三课时烛之武退秦师书下注解
解决三段的知识点并赏析这一段学习过程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夜缒.()而出(2)郑既.
()知亡矣。(3)且君尝.()为.
()晋君赐矣(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5)若不阙.()秦,将焉.()取之?(6)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7)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9)失其所与.(),不知..
()二、赏析第三段
1、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第四课时
一、探讨下面的问题
1、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2、请探讨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二、练习题
(一)归纳字词意义和用法。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夫晋,何厌之有(4)秦伯说,与郑人盟(5)失其所与,不知2、词类活用①烛之武退.秦师②且贰.于楚也③晋军.函陵,秦军汜南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⑤越国以鄙远..⑥阙秦以利.
晋⑦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⑧邻之厚.,君之薄.
也2、古今异义①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古义:今义: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今义:③亦去.之古义:今义: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4、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③夫晋,何厌之有?④是寡人之过也。
⑤(烛之武)辞曰⑥敢以(之)烦执事⑦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⑧(晋)许君焦、瑕
2
烛之武退秦师答案
三、理顺结构(学生探讨完成)
开端:秦晋围郑。
发展:(烛之武)临危受命。
高潮:(烛之武)智退秦师。
结局:晋军撤退。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且贰.于楚也(用作动词从属二主)(2)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3)犹.
不如人(尚且)
(4)无能为也已.
(通“矣”)(1)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答: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答: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一、解释加点的字:参看课下注释二、赏析三段
1、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烛之武劝说秦穆公的整段话。其中“阙秦以利晋”最关键
赏析四段
1.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请参看课后题答案
2.请探讨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答:他怀才不遇,却临危之时,申明大义;他垂暮之年,却老当益壮,只身前往敌营,勇敢至极;他手无缚鸡之力,却靠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伯退军,智慧过人。“义、智、勇”集于其一身。练习题1、通假字
(1)已,通“矣”②共,通“供”提供③厌,通“餍”,满足④说,通“悦”⑤知,通“智”2、词类活用
(1)退:使„„撤退
(2)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对„„有二心
(3)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4)“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5)鄙,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方指郑国(6)利:名词使动使„„获利(7)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8)“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3、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2)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3)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4、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2)状语后置(3)宾语前置(4)判断句(5)(6)(7)(8)省略句
3
【篇五】烛之武退秦师书下注解烛之武退秦师——字词整理《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矣)2、共其乏困(供)3、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4、失其所与,不知(智)5、何厌之有(餍)6。焉用亡郑以陪邻(倍)
二、古今异义(古/今)
1、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2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3、今有急而求子(您,多指男子/儿子)4、以烦执事(婉指秦穆公/掌管某事的人)5、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
1、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名词用作动词驻军,驻扎)
b.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盟,结盟)
2、a.越国以鄙远(远:边远的地方)b.共其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3、a.既东封郑(使动使…成为疆界)b.阙秦以利晋(使……缺损)(使动使…得利)c.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动使…亏损)烛之武退秦师书下注解
d.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减损
4.a.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晚上,当晚)
b.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黄昏)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
6.形容词作动词:a.又肆其西封:肆:扩张(开放);此指延伸,扩大
b.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
四、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1、(烛之武)许之(主语)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3、(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4、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5、敢以(之)烦执事(宾语)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二)倒装句
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2、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同上)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同上)5、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三)判断句
1、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2、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四)固定句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何必…)
五、重点虚词
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3、朝济而夕设版焉(语气词,表陈述)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之1、公从之(代词指佚之狐的建议)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词这件事)
3、子犯请击之(代词秦军)4、臣之(无意义取独)壮也,犹不如人
5、邻之(无意义取独)厚,君之薄也6、夫晋,何厌之(无意义宾语前置的标志)有?
以1、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2、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4、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5、越国以鄙远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6、阙秦以利晋连词,表目的、
其1.以其无理于晋代词,他2.共其乏困代词,指秦国人
3.又欲肆其西封代词,它的4.吾其还也语气词,还是
六、解释加点字并翻译句子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的利益减损来使晋国得利,希望您好好考虑(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篇六】烛之武退秦师书下注解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字词必修一第四单元《烛之武退秦师》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4、辞曰:“臣之壮也„„无能为也已。”()()..
5、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6、夜缒.而出()
7、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8、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9、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10、焉用..亡郑以.陪邻()()()(
1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1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3、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14、夫.晋,何厌.之有()()
1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6、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19、失其所与.,不知.()(
20、以乱易整,不武()()
21、吾其..
.还也()
二、解释指出的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且焉置土石()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吾其还也()
三、指出活用的词语,说明其用法并加以解释
1.晋军函陵()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3.邻之厚,君之薄也()
4.越国以鄙远()
5.朝济而夕设版焉()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7.因人之力而敝之()
8.共其乏困()
与郑人盟
9.阙秦以利晋()
10.且贰于楚也()
11.夜缒而出()
12.烛之武退秦师()
四、指出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共其乏困()2.秦伯说()
3.失其所与,不知()4.何厌之有?()
5.无能为也已。()
五、指出古今异义的词并加以解释
1.行李之往来()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亦去之()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6.敢以烦执事()
7..焉用亡郑以陪邻。()
六、翻译下面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