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灭的信念
详细内容
篇一:《不灭的信念》
不灭的信念
作者:吴宏庆
来源:《文理导航·阅读与作文》2012年第12期
1938年,苏联高加索地区的莱纳小镇上,有个叫切若夫的年轻人。切若夫每天跟镇上那些年轻人混在一起,整日无所事事,打架斗殴。大家对他们都嗤之以鼻,除了镇上的杂货店老板保罗。
保罗是五年前到莱纳镇定居的外乡人。资料上表明,保罗,现年45岁,曾任红军驻苏满边境上尉连长。1936年在执行一次秘密任务中左腿受伤,获国家二级英雄奖章,退役。保罗是个英雄的消息很快在镇子里传开了。
切若夫对保罗很是崇拜,央求保罗训练自己,保罗答应了。两个月后,切若夫和巴雷等七个人跟保罗学会了擒拿格斗等技艺。不久,保罗开始教他们用枪了,但是苦于没有场地和武器。
切若夫找到父亲彼得,把这些天的经历踉他说了一遍。彼得认为现在局势动荡,德国只怕早晚与苏联会有一战,让这些小子学会战斗的技巧,说不定还能保家卫国呢。彼得就找到自己的老战友——当地驻军司令伊万,伊万当即就同意向他们提供场地以及各式武器。
这天,切若夫他们正在训练时,飞来了十几架飞机,停在不远处的机场上。这些飞机明显与往常见到的那些不同。
晚上,在同伴们进入了梦乡后,切若夫和巴雷悄悄起床,避开机场外围巡逻的守卫,进入了里面。不多时,新型战机已经近在眼前了。切若夫却看见在不远处一架战机的阴影里,隐藏着一个模糊的黑影。那人挪动的速度非常缓慢,似乎在观察着什么。不久,那人像一条蛇一般,悄无声息地退入黑暗中了。切若夫暗想,那黑影的动作很熟悉。难道是……他?
隔天,伊万找到彼得叙旧,他说军营里一定是出现了德军的间谍。在一旁站着的切若夫听到这里,脑子里突然“嗡”的一声响。
当天夜里,一条黑影从营房里闪出来。只见他来到院墙边上,凌空跃起,一伸手搭住了墙沿,随后翻身落到外面。但是,没等他站稳,无数手电筒的光已经照在了他的身上。切若夫从人群中走出来,颤声道:“保罗,果然是你!虽然我感谢你教会我的一切,但我不能任由别人做出损害我的国家的事。”
几天后,有消息传来,保罗并不是那位英雄保罗,而是德国的间谍,他受命打探伊万部队的武器及装备情况。“保罗”把真正的保罗杀害后,来到莱纳小镇,如愿取得了镇上人的好感。跟着,他又借由切若夫潜入训练营地。{不灭的信念}.
从这一天起,切若夫就再也没有见到“保罗”了。1941年6月22日,德军从东普鲁士全线进攻苏联,切若夫和同伴们与德军进行游击作战,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
篇二:《不灭的信念》{不灭的信念}.不灭的信念
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人生前进的灯塔。信念像是巍巍大厦的栋梁,没有它,就只是一堆散乱的砖瓦;信念像是滔滔大江的河床,没有它,就只有一片泛滥的波浪;信念像是熊熊烈火的引星,没有它,就只有一把冰冷的柴禾;信念像是远洋巨轮的主机,没有它,就只剩下瘫痪的巨架。人生有了信念,生命之树才会常青。我心里也有个信念,红色的信念。这个信念来自一条红领巾,来自一枚团徽,来自这枚党徽。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们党已经走过了九十载的风雨征程,“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危难时刻冲锋在前,更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在“九八抗洪”的大堤上,在抗击非典的病房里,在抵御冰雪灾害的铁塔上,在抗震救灾的断壁残垣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共产党员用生命谱写的壮丽诗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没有任何征兆,随着一阵沉闷的隆隆声,有着近4000年历史的阿坝州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村顷刻间变成一片废墟。全村224户人家的房屋被夷为平地,村民死伤200余人,失踪60余人,近千人无家可归。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一时间,人们乱成一团。刚从摇摇欲坠的屋里冲出来的村党支部书记马前国,对着不知所措的村民大喊:“先跑到田里去”。得知自己的妻子和兄嫂遇难的消息后,这个坚强的藏族汉子失声痛哭。他来到妻子遇难的地方,“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然后起身挥臂高呼“是共产党员的,给我站出来,都跟我来!”强烈的地震过去之后,马前国带着村离得党支部干部,迅速组织起抗灾自救小组,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冒
着危险进入寨中搜救被困群众和幸存者。没有合适的工具,他们就用肩膀扛,用双手抬,用手指刨。即使肩膀红肿、十指血肉模糊,他们也始终没有放弃“救人”的信念。
后来,在被地震夷为平地的阿坝州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村头新立起了一座石碑,上面毅然刻着这5个大字“共产党万岁”。大难之初,是人们最脆弱和无助的时候,像马前国这样甚至更多的基层党员,化悲痛为力量,舍小家为大家,带领群众以难以想象的顽强与坚韧,与灾难抗争,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理念,用不灭的信念,在人民心目中树立起无字丰碑。
也许这些离我们还是很远,那就让我们聊一聊,身边的人和事。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综采二队队长黄文勋同志。工作上他超前思考,果断决策。。管理中他经常倾听和接受员工建议,与员工促膝交谈,并率先在全矿开展队长周五安全活动授课日。身为一名共产党员,从工人到工长、队长,黄文勋同志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在平凡岗位上无私奉献于矿山的建设,诠释了煤矿工人诚恳扎实的工作作风和甘于奉献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不灭的信念。
朋友们,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只有一次,虽然我现在还很年轻,但我认为,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内疚;也不会因为生活的庸俗而羞愧;更不会因为没有人生的坚定信念而悔恨,临终的时候,它能够的说,我因把自己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全中国最崇高的信仰与最辉煌的党的事业而骄傲和自豪!
篇三:《燃烧的青春,不灭的信念》燃烧的青春,不灭的信念
————读《青春之歌》有感
黑石礁小学刘明媚
明媚的三月,悠闲的午后,温软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合上书,我心绪万千。书中的情节,画面像电影般在我脑海回放着。青春与理想,奋斗与苦难,信念与抗争交织成一部独特的《青春之歌》,这支歌它歌颂勇者,这支歌它赶走寂寞,这支歌它催人奋进,只要你还有一点青春的气息,它就能燃烧起革命的热情,这种热情支持着无数英烈,他们哪怕在死神面前就算牺牲也永不后怕,致死不渝。
《青春之歌》这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小说,刻画了新中国文学史上的“红色经典”的艺术形象——林道静、卢嘉川、江华、余永泽等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它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怀着敬仰之情看完了这部作品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那个时代爱国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他们的信念是那么的坚贞。文中的主人公林道静,从不屈服于命运的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抗到最后投入时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在那个动乱不安的时代,林道静的革命精神让人赞叹不已。当然,林道静不是一天就能成为一个革命战士的。最初的林道静是朵冰清玉洁的连花,是一个小知识分子而已。经过了艰苦磨练和改造的过程,她身上逐渐具
有崇高的无产阶级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热情。在经历了两次铁窗中血与火的洗礼后在革命实践中变得坚强,政治上也逐渐成熟起来。林道静的成长过程告诉我们:知识青年只有将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
这是一个跑步前进的时代,这是一个冲破一切的时代,这是一个青春放声高歌的时代。“生活的海洋,只要你浮动,你挣扎,你肯咬紧牙关,那么,总不会把你沉没”,作者满怀激情的笔墨,用革命的血雨腥风给“青春”定义:革命丹心无悔写青春。只因革命信念的牵引,一张张被推到危险边缘的青春容颜,依然迸发出热血澎湃的光芒。正值青春年少的他们,不期期艾艾泪眼望穿反复咀嚼自己的那点伤痛,在青春年华的光谱上涂抹上革命的光泽„„{不灭的信念}.
虽然年代不同,但年龄一样,我们也拥有着青春。青春像一首歌,如何使这首歌奏得高亢响亮?我想,作为80后的我们,更加应该把握青春,学会成长。如今,我们都已走上了工作岗位,有些年轻人,是在蜜罐中成长起来的,吃不了一点苦,心里承受力差,在单位里遇到一点点不顺,就发脾气,闹辞职。有些人则习惯了让别人安排好一切,走被别人设计的人生,迷迷糊糊,并自以为顺理成章、盲目地一路走下去。他们的青春是虚度的,是毫无意义的。反思自己,作为一名老师,尤其是一名青年教师,如何让自己快速的成熟起来?我想就应该像林道静学习,遇到困难,坚强不屈,百折不挠,不怕失
败,勇敢前进!成长,需要勇气,需要承担,这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经历之一,是不可逃避的,就让我们勇敢地站起来吧!虽然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迷失,迷惘,但是从中会得到教训、教育,林道静正是这样,一点一点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们要学着去面对,学着在逆境中生存,学着在困境中磨练心志。做一个有梦想,有信念,并朝着目标不断努力,哪怕成功的路上有荆棘,也绝不退缩的年轻人。
幸福的生活得来不易。那是我们一代代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取来的,他们用鲜血谱写新的历史,他们用鲜血浇灌大地,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勇于扛上历史的重任的精神。燃烧的青春,不灭的信念,我们青年一代要勇于成长,善于成长,牢记革命精神!
篇四:《用不灭的信念》用不灭的信念、昂扬的斗志拥抱中考
漫漫人生路,悠悠岁月情。我们是面临中考的莘莘学子,都在上下求索之中探寻成功的道路。中考,它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它无法夺去你的生命,却可能夺去你对生活的希翼,对成功的渴望!
此时此刻的我们,心中都有一份无形的压力,它好似一块黑色的顽石,在我们心灵的旷野之中,慢慢滋长.镇压着我们顽皮的天性,促使我们走向成熟,它是中考的产物,也是我们自己潜意识的产物,只因为我们都知道中考的地位是何等之高!
此时此刻的我们面临的不光是父母、老师、亲友那充满希翼的目光,同时也面临着我们自己对成功的向往,对那开满鲜花的彼岸的渴望。正因为我们执着的追求它们,所以中考就成了不可不越的龙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中摸索着前进,在学习的道路上进行着百米赛跑。现在的我们已跑了90米,只剩下最后10米等待着我们去冲刺,谁都知道,百米赛跑中,跑完90米只等于跑完了一半,最后10米才是至关重要的。但此时的我们可能已有力不从心,疲倦缠绕在我们四周的感觉。这时,我们该如何是好?同学们,请调动我们潜藏的力量,战胜肉体上的困倦,展现我们应有的辉煌!
曾经的泪水,已随风而逝;曾经的失败,已不能左右我们的将来。挥挥手,将它忘却;招招手,迎来美好的明天。因为我们不必为已逝的岁月而伤感,不必为过往的记忆而烦恼,毕竟失败还喊成功儿子嘛!{不灭的信念}.
此刻,我们面临的中考,就像是一堵墙,堵住了通往成功的道路,而充满信心的我们是一把钉锤,运用全身的力量,摧毁这拦路之物,让那宽阔平坦的道路展现在我们面前,把我们送向成功的彼岸!
我们是雄鹰,理应翱翔于无边的苍穹;我们是星辰,无垠的宇宙才是展现我们实力的舞台,小小的中考打不垮我们,推不倒我们,只能激发我们体内潜在的挑战因子,只能成为我们获取成功的催化剂!{不灭的信念}.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堕寸功”,相信我们一定能冲破这最后的玄关,取得最终的辉煌!
同学们,抬起你的手,伸出你的食指,指向中考,潇洒的说一声:“中考,放马过来吧,我不怕你!”
今天,在国旗下,在全体师生的关注下,我们班全体同学以青春的名义庄严宣誓:
信心百倍,绝不气馁,
奋力拼搏,超越自我。
六月凯旋,舍我其谁!
为明天添彩,为母校争光!
篇五:《让学生尊敬师长的故事_不灭的信念之火》一个名叫菲尔德的美国实业家曾有一个执著的信念——铺设一条横越大西洋,连接欧美两洲的海底电缆——从而改变世界历史的进程。1837年人类发明了电报,十几年后有人提出一项跨越大西洋的电缆计划。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这项计划纯属天方夜谭,可望不可即。只有年轻的菲尔德对此计划充满着强烈的信念——他坚信这绝不是梦想!为此,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所有财产都贡献出来,他在那几年里横渡大西洋,往返于两大洲之间达31次。经过两次失败,1858年7月28日,海底电缆发报成功。次日欧美两洲沉浸在一片狂欢之中。
但就在此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电缆虽然接通,电传讯号不久却又归于沉寂。于是群情由狂欢而转为对菲尔德的愤怒责难。{不灭的信念}.
菲尔德沉默了六年,1866年,不屈不挠的他又重新继续这项事业,并于当年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篇六:《903杨飞飞守护不灭的信念》守护不灭的信念
沿河四中九(3)班杨飞飞
即使前路永夜,我也不放弃前进,因为星光即使微弱,也能照亮我前进的道路。——题记如果是一棵小草,那就别埋怨自己的微小,请守护自己一方净土;如果是一条小溪,就别奢望自己能成为大海,请守护自己一个梦想;如果是雄鹰,就不要然而作为身在春天的我们,就别太过期望秋天的到来,请守护那不灭的信念。仰望历史长河,那一位位名人不正因为那不灭的信念,走向了成功的道路吗?
谈谈居里夫人,一位平凡的妇女却闪烁着不一样的光芒。她为了给人们提取镭元素,不顾一切,砸锅卖锅,在自家院子里不断地用金属炼镭。她本可以什么都不做,幸福的享受自己的生活,但她没有,她是不畏辛苦,铁了心要把镭元素提取出来。终于,她提取了镭元素,那淡蓝色的光环永远地照在了她身上。她告诉我:请不要放弃,守护自己的信念。说说海伦·凯勒,一位被上帝狠狠啃了几口的苹果。她是多么的不幸,早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一切。我们所能听到的看到的对她而言都犹如梦境一般。纵使是一个十分不幸的人,但她也不放弃希望,凭着自己的信念,在莎莉己腐烂,他创作了自己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那似乎是奇迹,但它确是事实。她告诉我:请不要认输,守护自己的信念。
想想贝多芬,一位卓越的音乐家却失去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听力。这是多么痛苦的事,但即使这样,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他要“扼住生命的咽喉,绝不向命运低头”。他凭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在晚年依然创作了一曲曲佳作。他告诉我:请不要低头,守护自己的信念。
作为我们,健全的我们,充满活力的青少年们,不正应该守护自己的信念吗?守护信念,就是在处于青少年时期——这个苦乐交加的时期,这个吃苦的时别以为有人的青春是在红地毯上走过的。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守护自己的信念,别让自己被外面的花花世界所迷惑;守护自己的信念,不要只因一次失败就放弃你所要到达的目的地。
如果人生是路,那么信念就是那照亮的光明;如果人生是帆,那信念就是不
篇七:《信念是人生不灭的明灯》龙源期刊网.
信念是人生不灭的明灯
作者:李光华
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5年第01期
今年秋季,学校安排我担任了七年级(4)班的班主任工作。在班主任工作一月中,我利用国庆期间,走访了我班两个特殊家庭的孩子,他们的生存状态、思想状态告诉我,信念是生命的脊梁,也是人生不灭的明灯。
12岁的高xx,家住在偏远的农村——水井坪村七组。他很不幸患了这个年龄阶段不应承受的病痛——糖尿病。每天早餐、晚饭前,必须注射胰岛素,在注射半小时后才能吃饭,而且吃的饭菜数量和种类也有很多禁忌。针药水对他身体的摧残,病痛的折磨,让他意志消沉,原本活泼的他失去了往日的欢乐。渐渐地对生活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吃药吃饭变得很被动,更别说学习和上进的问题。又因为运动不能太剧烈,他也少了同龄儿童在一起嬉闹的乐趣。所以他的性格也变得不合群,不愿与同学、老师交流,他的思想也被彻底封闭。看到这个男孩,令同样是做父亲的我感到心疼。于是在生活上我格外关注他,每一次吃饭时都要陪伴他。我真诚地告诉他说:你是七(4)班不可缺少的一员,我们大家都非常关心你,就和你的爸爸妈妈一样爱你。我要你看到,你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们爱你就像你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你要勇敢地生活下去。在我的坚持开导下,这个孩子逐渐发生了变化,吃药、吃饭变得积极主动了,也开始与同学交谈了,脸上逐渐有了笑容。
凯勒有这样一句非常形象而生动的话:“当一个人感觉到有高飞的冲动时,他将再也不会满足于在地上爬。”让我感触颇多。十一长假,我专程去了他家走访。看到我,他开心地笑了起来。我问他:你得了大病以后,为什么你的父母没有放弃给你治疗,依然那么爱你?他说“不知道”。趁此机会我再次鼓励了他。我说:“你的爸妈因为有你,每天辛苦努力工作才有动力;因为有你,他们的生活才有希望。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不是活在物质世界里,而是活在有你存在的精神世界里,活在理想、信念、希望中。”我的一番话,让他陷入了思索中。十一到校后,我们欣喜地发现他有了明显变化。现在的他,对生活积极、阳光、快乐,很快和所有同学融为一体,每天的作业认真完成,课堂上大胆举手发言。他在日记中写道:对于人的生命而言,只需一碗饭,一杯水。但要活得精彩,就要有一种精神,就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的身体虽然病了,但是我不能悲观下去,我一定要用坚强的信念和意志与病魔作斗争,争取早日康复,来报答关爱我的人!
的确,生命的意义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有自己的思想和信念,当你感受到一种伟大时,就应从渺小中走出来,学会从自私走向崇高。
13岁的黎xx,一个弱小的心灵被残酷的生活击得粉碎。4岁时,母亲离家,从此失去母爱,13岁时永远失去了父亲,一个唯一的精神支柱击碎了他本已破碎的心。因此他不愿与同学交流,学习上不求上进,更不和老师谈心,连争执一个问题对错的冲动都没有,生活中茫然无助。现在,他虽然找到了近10年不见的母亲,重拾了母爱,但10年的距离让他感觉很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