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
详细内容
《背影》教学设计
北京第一六一中学蒋红梅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赏析词句的思路。
2.学会以抓住关键词句、填补文章留白等方式,品味赏读文章的方法。
3.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蕴含深情,在议论和抒情中直抒胸臆,以表达深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解读课文,采用整体感知──深入剖析──整体把握。
2.采用朗读品味的方法,体会文章情感。
3.采用先自读文本,再补充背景的方法,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
2.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含蕴深情,在议论和抒情中直抒胸臆,以表达深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背景,深入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民族传统伦理美德,并能迁移到对自己生活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潜移默化,渗透科学的阅读方法:整体──局部──整体。
2.培养学生赏析文章的能力: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表面义──品味深层义。
3.重视情感熏陶和文章现实意义的理解:课文感悟──生活拓展。
四、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导入
导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享誉文坛的人物,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积极投入爱国民主运动,他清贫而有气节,他曾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同志称颂他为“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他就是朱自清。这样一位在民族大业面前不屈不挠、极有骨气的男子汉,面对亲人时,却另有一番细腻的情感。下面我们跟随朱自清的笔触,走进《背影》。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
1.老师、学生、名师(孙道临)一起配乐朗读课文。
老师:第1~3段;学生1:第4、5段;学生2:第6段;名师:第7段。
2.思考的相关问题:
(1)老师、同学、大师谁读得更好?好在哪里?
(2)文章主要写一件什么事?请你概括。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事件的方法:谁,做了什么,结果是什么;重要的时间、地点不能丢。)
学生概括,教师总结:奔丧之后,于浦口车站,父亲送儿子。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巩固事件概括的方法。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分段讨论。
1.作者眼里,他的父亲好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
(1)“父爱”这个大情感中,你能将它细化成更贴近我们的情感吗?
举例:体贴、关心、担心、宽容、担当、牵挂、不畏艰难、依依不舍……
(2)请你抓住文字、词语等细节描写,从表面到深层,品读父亲细腻的情感。
举例:爬月台的动作“攀”“缩”“倾”,父亲还是“肥胖”的,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爬得辛苦艰难的样子,正表达父亲深厚真挚的爱子之心。
(3)文字往往不能把所有情形都写出来,其中会有留白。请你发挥联想和想象,填补留白,体会父亲的情感。
举例:父子初见,见儿子簌簌落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此处可以补充父亲的心里活动,理解其实最艰难的是父亲安慰儿子时的坚强、体贴、担当等特点。
2.能写出如此感人至深的父亲的儿子是怎样的人呢?请你从文中找到依据,进行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寻找儿子在送别之时和写文章时的表现和心理活动,也可以寻找作者的议论抒情句,体会儿子的情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将情感逐渐细化,培养学生的赏析文字能力,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父与子的情感是双向的。
(四)主旨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或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1.分析理解最后一段。
(1)你如何理解父亲心中所说“膀子疼痛厉害”就“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2)你如何理解文章最后的感叹“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掌握的朱自清父子的实际生活,体会父子之间的想念与依恋之情。
2.联系写作背景,深入挖掘主旨。
(1)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背影》?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创作背景,站在时代的特点中品读文章。
(2)引发了人们怎样的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当时人们的反响和现代人读《背影》的思考。
3.出示季羡林先生读《背影》的感言,与学生共读品味。
教师引导学生:联想迁移到从古至今的其他名言或作品,体会到父爱子、子爱父的伦理亲情,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社会和谐的基础。
【设计意图】1.卒章显志,从文章结尾的剖析引向创作背景。2.本文与背景、大家解读和其他文字的互文阅读,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写法探究
1.教师导语并设计问题:这样感人至深而又含蕴丰厚的文章,是怎样用文字传递这种深情和含蕴的呢?
2.教师小结:
(1)善于从生活的平凡琐事中提炼,福橘送吉祥、背影喻离别等,让文章意蕴丰厚。
(2)四个“背影”,两实两虚,反复呼应,首尾呼应,让深情在文中回环往复。
(3)在叙述和描写中含蕴深情,在议论和抒情中直抒胸臆,二者结合,感人至深。
【设计意图】讨论并总结本课写作手法,为以后的写作指导作铺垫。
(六)活动学习
教师布置围绕下列问题展开活动(根据课堂实际选择合适的活动)。
1.你的父亲和文中的父亲相似吗?结合生活事例讲讲你的故事,谈谈你的感受。
2.播放学生家庭的“父与子”温馨照片,讲经历,谈感动。
3.播放卜劳恩《父与子》中的几幅漫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看到的父子之情。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七)布置作业
1.有选择地布置检测练习。
参考文本素材“《背影》同步检测”。
2.在“阅读输入”与“写作输出”中品味生活。
课外阅读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的《背影》,然后写一件父母让你感动的小事。
【设计意图】1.基础检测练习。2.引导学生做课外阅读,发现身边亲情并练笔。
老作
〖教学目标与训练重点〗
1、掌握“狼藉”“踌躇”“蹒跚”“颓唐”“琐屑”等词语的音形义。
2、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4、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难点〗
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训练
2、词语训练
3、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介绍作者及背景导入,学生阅读注解1。补充:朱自清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爱国者。
二、检查预习(学生板演)
1、预习提示中的字词的注音解释
2、补充:栅 迂 不能自已 惦记
三、朗读课文
点拨:注意读出感情,以最后一段为示范
四、默读课文,勾划以下表现以下内容的语句
1、人物、事件、地点
2、不能理解的词句
3、自已认为感人的地方
4、写背影的语句
五、整体理解
1、这
1、明确主要事件与次要事件。
2、明确主要人物,文题为背影,写的是父亲的爱子之情。这点学生很容易混淆。
3、引导学生体会总写点题
4、5初步理解学生对文章层次结构的把握。
六、说话训练: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经过
七、板书总结
1、学习重点:字词、朗读
2、文章主要内容与结构
八、作业布置
1、造句
A、祸不单行
B、晶莹
C、踌躇
2、描写父亲的一个背影
九、板书设计
背 影
朱自清
一、难忘“背影”,思念之情,总起点题(1)
二、回忆往事(2-6)
三、再现“背影”,照应开头
十、教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语段阅读,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揣摩文章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
〖重点〗
对第六段父亲买橘子的过程的描写
〖难点〗
朴实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所学的字词掌握的情况(听写)
二、朗读、理解第六段
讨论:
1、这个背影是怎样的?
2、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点拨:动词、形容词的表意作用,引导学生重点体会“攀”“缩”“倾”等词的表达效果。
3、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为什么怕他看见?
4、父亲为什么“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
5、送别过程中父亲共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三、阅读理解2、3、4、5段
讨论:
1、我看到父亲的背影就流下了眼泪,这仅仅是因为离别吗?是在一种什么情况下的离别?
点拨:不同的背景下的事件具有不同的意义,因而人们的感觉也不一样。
2、把2、3两段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3、4、5两段中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无微不至的关怀?
四、重点语句理解
1、“其实我那的已20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
相关资料 1、文本:朱自清·背影
2、语文网园·《背影》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以背影为线索,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记事写人的结构特点。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特色。
3、理解作者所表现的真挚的父子之情,认识尊长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教学难点]
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1
第 一 课 时
一、 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朱自清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县,后定居扬州。1916年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江苏的扬州、浙江的温州、宁波和上虞当中学教员。1925年暑假以后到北平清华大学任国文系教授,当时只有28岁。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朱自清随清华大学迁往大后方,在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在艰难和贫困的生活中,他在认真努力地进行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的同时,很关心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1946年10月,朱自清又回到北平,继续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在行动上参加争取民主的运动,由一个爱国者走向人民,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当时,美帝国主义一面用枪炮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打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又把它的剩余物资美国面粉运往中国,作为救济粮来笼络人心。朱自清为了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他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了名,并且在临终前还嘱咐家人“不要买政府配售的美粉”。因此,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背影》是朱自清的名作,写于1925年。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的来信。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待自己的许多好处,特别是七八年前父亲南京送行的背影,不禁泪如泉涌,便写下了这
五、研读第一、二、三段。
1.第一段的“二年余”指什么时间?第二段的“那年”是哪一年?
——第一段的“二年余”,指1923年到1925年,第二段的“那年”是1917年,因为第四段中提到“其实我那年已20岁”。从第二段开始是回叙往事。
2.第二段写徐州见父,为什么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怎么院子里会满是“狼藉的东西”?父亲的那句话(“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包含着什么意思?
——父亲卸职失业,不得不打点行囊回家,因此院子里乱七八糟的,作者看到这种凄凉的景象,再想起祖母的去世,眼泪便禁不住簌簌地流下来了。这时候,父亲心里一定比儿子更加悲伤愁苦,可是,当他看见儿子流泪的时候,便强抑悲苦,反过来安慰儿子,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是多么的体贴、爱护。
3.为什么说“家中光景很是惨淡”?变卖典质、借钱办丧事说明了什么?
——作者的父亲在徐州当烟酒公卖局长(在旧社会被认为是一种肥缺)不仅没有发财,还要借了钱办丧事,变卖典当了家财去偿还亏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父亲的为人。父亲失了业,又背了债,悲和愁相交煎,所以说“家中的光景很是惨淡”。
这两段写家中困顿的处境,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4.教师范读第一段,学生齐读第二三段,要求读时注意速度、语调和感情。
六、研读第四段。
1.这一段为什么写南京“游逛”只用“勾留了一日”五个字一笔带过,而写父亲是不是亲自送行却用了不少笔墨?
——当时父子俩对游逛没有心思,而且它对写父亲也没有什么关系,用一句话交代一下就可以了,重点是写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爱护。
2.这一段是怎么写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爱护的?文中哪些地方说明父亲完全可以不必自己送行?父亲“踌躇”了又“踌躇”说明了什么?
——照理父亲可以不必亲自送行,因为:第一,他“事忙”,急于谋事;第二,有熟识的茶房可以托他陪同上车;第三,“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可是,父亲还是不放心,“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对茶房“再三嘱咐,甚是仔细”,“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踌躇了一会”,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3.“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不要紧”,是父亲对自己而言,尽管“事忙”,但认为这无关紧要。“他们去不好”,是对儿子而言的,就怕别人照顾得不妥贴。这简短的一句话,说明他关心儿子胜过关心自己,充分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4.齐读第四段。
七、口头表达训练。
1.复述第二三四段,复述时把以下词语用进去。
交卸 祸不单行 满院狼藉 簌簌 天无绝人之路
亏空 惨淡 勾留 嘱咐 仔细 妥贴
踌躇 再三 终于
2.课后朗读课文两遍。
第 二 教 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并订正。
交卸 差使 狼藉 亏空 惨淡 游逛 勾留 妥贴
嘱咐 熟识 踌躇
2.复述二到四段,把听写的词语用进去。
二、研读第五段。
1.作者为什么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而且还要叹气说“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这两句话是作者的自责,责备自己那时年轻无知,不仅没有体会父亲的一片爱心,反而嫌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现在想来,内心深感愧疚。
2.进站上车,父亲是怎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儿子的呢?
——文中两个“忙着”说明父亲全然不顾自己,只想着为儿子劳神费力。一个“嘱我”,一个“嘱托”,说明父亲像慈母一样对“我”关心体贴。即使是找一个坐位,他也要认真地“拣定”进出最方便的地方,真是细致入微,用心良苦。
3.指名朗读或齐读第四第五段,体会父亲的爱子之心。
三、研读第六段。
1.买橘送行,具体写父亲的背影,很感人。这一段是分几层来写的?
——分四层:第一层写父亲执意自己去买橘子;第二层写父亲过铁路买橘;第三层写买橘回来;第四层写依依惜别。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他想到儿子的旅途生活既单调又口渴,于是要去买些橘子给儿子。为儿子他想得多么周到。
3.“他往车外看了看”,后来“我”也看了,两人看的是不是一样?为什么对父亲的看写得很简略,而“我”的看却写得较详细?>>>——父亲只是看看有没有橘子可买的,而“我”呢,不仅看到有卖东西的人,而且看到过月台,穿铁道,爬上爬下很不容易。本来想不让父亲去的,可是“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这一层写出了父亲一心为儿子着想的拳拳爱心。
4.第二层写看见父亲的背影,描写了父亲的感人形象。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这一层主要写了父亲的穿戴和一系列的动作。黑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这一身素服,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心里。接着具体描写父亲是怎样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的。“蹒跚地走”、“慢慢探身”,显示了父亲行动的不便;手攀、脚缩、身子倾,形象地写出了吃力的样子,看到父亲不辞辛苦为自己买橘子,“我”怎能无动于衷,因此,“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写第一次被父亲的背影感动得流泪。
教师范读一二两层,让学生感受体会。
5.第三层写买橘回来,父亲放好橘子,“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个细节描写,反映了父亲怎样的内心活动?
——其实,这段时间父亲的心情并不轻松,穿过铁道,爬上爬下也确实比较艰难,但是为了消除儿子可能产生的不安,便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来安慰儿子。尽管这轻松的样子是装出来的。但也表明他为儿子劳累也是心甘情愿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父亲的慈爱是多么感人,多么崇高!
6.最后一层写依依惜别。离别的时候,父亲说了两句话,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感情?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表明父亲这时仍在惦念着儿子旅途的安全。“进去吧,里边没人。”儿子送父亲下车,本是人之常情,可是父亲不让送,怕儿子离开车厢会丢失东西。临别时这样细心嘱咐,真是关怀备至,可敬可亲。
7.最后一句写第二次看见背影和第二次流泪,说说这时候“我”的心情。
——父亲不顾艰难给“我”买橘,使“我”感动不巳,现在父亲要离开了,不免产生浓浓的离情别绪。因此,当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自己回车厢坐下来的时候,感念之情涌上心头,禁不住“眼泪又来了”。这一段里两次写流泪,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真诚的爱。
8.先分层朗读,再齐读这一段课文,要求读出父爱子、子爱父的深情。
四、读写训练。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第一二三段和最后一段,学生分别朗读第四第五段和第六段。
2.复述第六段的内容,注意采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复述时要把前两段的内容作简要的交代,反映南京送行的全过程。
3.正确运用四个以上动词写一段话,描写一个情节。(当堂交流评议)
4.快速阅读第八道练习题的一篇文字,并说说它的思路。(也可让学生课外阅读。)
白鸽
朱自清《背影》教案
09外汉一陈霞09260545
教学分析:《背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主题思想是让世界充满爱,对于母爱,友爱,学生们总是很容易体会得到。而父亲深沉的爱,无处不在,却总是默默的。《背影》是一篇包含着浓浓父爱的优美的散文,作者细腻的笔迹,将父亲沉默的细致的爱展示给我们。这一单元,教会同学们体会到生活中爱,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
学情分析:从上学期的各方面情况来看,本班总体还是不错的——班风积极健康向上,学生思维较活跃,班干部的工作能力有很大提高,大部分学生已经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仍不排除少数一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本学期仍应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争取引导个别学生有明显进步。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较强,对文本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
教学重点: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2、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教学准备:1.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歌曲《懂你》、名画《父亲》的相关资料。
2.用音乐烘托气氛感染学生:诵读—感知—设疑—对话。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研讨点拨法。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并引导其欣赏罗中立的名画《父亲》。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利用多媒体,精读、速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不忘背影:点题,启下
看见背影:衣着、动作父子亲情
情态细节心灵对话
长注背影:依恋
“又见”背影:思念、照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导入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起欣赏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大家课前或者以前都曾经阅读过这一名篇,对之一定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比如感情上的被打动,思想上的被影响,写法上的受教益。今天我们进一步地研究探讨,当会有更多更深的不同层面的收获。
二、出示幻灯投影,检查有关字词音形义的掌握情况。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
差使chai,受派遣所做的事交卸xiè,解除,除去
狼藉jí,践踏簌簌sǜsu,泪流的样子
丧事sāng,有关死亡的事颓唐tuí精神消沉
琐屑xiè,细小繁杂举箸zhǜ,筷子
三、老师范读或录音范读,或者一同学、数同学朗读课文。
四、与同学一起讨论全文的段落问题。
说明:这一项工作一般来说是长文阅读的惯例,但却不是一切文章阅读的定例。尤其是文学作品,或者不以学习借鉴其结构技巧为阅读目标的阅读活动,这一分析结构的过程就完全可以去掉。当然,结构段落分析又不是全然没有意义,一方面,它可以使阅读者在这一过程中逐渐熟悉文本内容;另一方面,对于有关文体或有关长文来说,它是破译文章密码的钥匙。从这一意义来说,又当因文而异,因材施教。
本文的结构可有多种理解,这里择其一种。第—部分是第一句,引出话题;第二部分从“那年冬天”至“我的眼泪又来了”;第三部分从“近几年来”至文末。图示如下:
第一部分篇首点题寄思:难忘“背影”
第二部分回忆“背影”故事“背影”背景:家庭变故浦口送别唠叨叮嘱买桔情景:背影话别时刻:背影
第三部分篇末点明题旨父亲晚境点题明旨
从以上的讨论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文章是以“背影”为线索来串联故事;通过故事的描述来抒写自己对父亲的那种一般情况下难以忽伏的情感,接着我们来讨
论与之相关的问题。
五、独立思考: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哪一处?试描述你被感动时的真实心态。多数同学会一下子抓住父亲为我买橘子那一时刻中“背影”的描述部分。这当然与教者的设计意图相一致。但若有同学找到其他地方,也应当积极引导同学围绕那一个“点”进行探究讨论。
关于“被感动时的真实心态”,同学的描述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文中“父亲”怜子亲子的至诚无私。
②文中儿子善解人意人情的真实真切。
③由此触发相关亲情的联想。
六、进一步思考:作者此时此刻,面对父亲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究竟是由于哪些原因呢?
回答此问题,要联系此“背影”描写之前的所有描写;先个人独立思考并在文中评点,再四人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综合言之,应该有这样一些方面:
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②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原都是亲子之心,怜爱之情,这是非他人所能比的;
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⑤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情感的通道“訇然中开”,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此一问题的讨论可以深入—些,它是本课的难点,而且由此可以让大家比较全面准确又深入地了解全篇。此一课时如果不能完成可以留待下—课时,继续研究之。
七、简单小结课文的研讨,课后在完成文后的相关习题及有关的辅助练习外,继
续就其他预习题展开分析。尤其关注本课中“背影”描写的精妙。
第二课时
一、紧承第一课时中的有关问题,继续深入研讨,并适当小结之,有关内容可投影显示。
二、引导同学继续深入研究课文内容:
文章除描写了自己见父亲买橘的“背影”而落泪的情景外,还描述了自己另外两次“落泪”的情形。这两次落泪尤其是最后一次是由于什么原因?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第一次流泪是在交代家境衰败的情况下,见着父亲,面对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这一次掉泪,引出父亲的在文中为数不多的重要话语:“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略。”父亲的这几句话表达了丰富的感情,很深沉。这里有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劝慰,也流露了父亲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时,也可以看出父亲内心深处不甘受命运摆布、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宽解、自求振作的复杂心情。后一次的流泪是在读到父亲来信中的那种感伤之词时,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这是在离开父亲两年多的“现在”。两年前车站离别时的情景还如在目前,“背影”的触动和震撼使自己在生活工作之外,更多了对日渐苍老的父亲的挂念,这种挂念且与日俱增;而忽然之间读及父亲的来函,父亲言语平淡中流露出的无奈和凄惶,让作者从无形联想及当年车站月台上“背影”的有形,于是,思绪万端,无以为报、无力回天、无可奈何的情感齐集心头,其泪水之奔流也就无法避免了。
三、简单小结:如此说来,借助父亲的“背影”来勾连情节,贯穿本文始终的情感可以分析为两个方面:父亲对儿子的万般体贴关爱;儿子对父亲的真切理解和真诚感激。
这一对父手相辅相成的人间挚情的客观写实便成就了现代文学史上一篇金光璀璨的不朽华章,是不是可以这样来概括:真情真感真文
四、接着我们来研究本篇的写法:
我们要研究的是:这样真切感人、催人泪下的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理解这一问题,可以铺设一些阶梯:
1.播放录音:望父买橘、刻画“背影”一部分;
2.同学齐读、体味;
3.在同学有所悟有所言之后,见机引问有关问题,比如:①这段描写有没有什么深奥华美的词句?②有没有用什么特别的技巧、方法?③你觉得理解困难吗?④你觉得描写困难吗?⑤假如同样的情形和过程,你能描写出来吗?⑥体会有关动作描写的准确性。4.在此基础上,作一些归结,特别强调几点:①朴实无华的语言②客观写实的白描③细致入微的细节④事情的真实⑤观察的仔细⑥情感的真挚
5.就此来理解作品的感人至深。请同学结合对课文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写作谈谈体会。
五:完成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父亲的作文。
《背影》教案
安阳县崔家桥镇第一初级中学申秀平
教学目标:
1.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3.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教学难点:
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方法:
点拨法、勾画圈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自己的故事与父亲的故事导入,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读不懂,直到他们真正长大,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它时,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背影》。通过“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一同感受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共同体会父子深情。
二、作者简介
我们在七年级时学过他的一篇非常精美的散文《春》,对于作者的相关情况应该是有所了解了。请大家看到课文的注释部分,这里有朱自清的相关资料,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一生之中共著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26种,约二百多万字。《背影》是他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他的文章大都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这篇《背影》写于1925年,作者28岁,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那年冬天”就是指1917年冬。
三、检查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
交卸(xiè)奔丧(sāng)狼藉(jí)簌簌(sù)典质(zhì)赋(fù)闲颓(tuí)唐(táng)琐(suǒ)屑(xiè)差(chāi)使(shi)勾(gōu)留(liú)拣(jiǎn)搀(chān)蹒(pán)跚(shān)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课文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段)开篇点题,写“我”对父亲背影难以忘怀,为全文奠定感情
基调。
第二部分:(2-6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三部分:(7段)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怀念发亲之情。
2.找出本文的文眼。
明确: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3.“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在时候?什么地点?当时见面的情景如何?明确:两年前的冬天
背景:a、祖母死了b、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4.作者是通过“背影”这一特殊角度来表达“父爱”的,那么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各是在什么情景下的背影?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出来。
明确:思背影---------思念父亲
望背影---------望父买橘
别背影---------父子分别
念背影---------别后怀念
五、赏析课文,领悟深情
1、四次出现“背影”,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
明确:作者着重刻画的是“望背影”。
重点赏读第六段,圈点勾画出对父亲进行描写的语句。分析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挚感情。注意父亲穿着、动作、语言以及背后的深厚感情。也可以不限制让学生品读,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与学生展开对话,
a、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b、走路的姿势蹒跚年龄大,腿脚不便c、爬月台时的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艰难
小结明确:课文通过追忆作者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父亲形象,表达出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也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六、扩展延伸,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亲任性过,误解过.请以“爸爸,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父亲写一篇短文,来表达你对他们的爱。课下整理成书信,写给父亲。
附: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思
望别
念
《背影》教案
安阳县崔家桥镇第一初级中学申秀平
父亲失业家境惨淡祖母去世故事
祸不单行变卖典质背景
借钱办丧
开头设疑——点出背影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结尾思念——再现背影第一次流泪:悲伤第二次流泪:感动第三次流泪:惜别第四次流泪:思念背影故事内容
《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及重点:
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2、朴实的语言风格。
3、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的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父亲》这首歌。同学们对这首歌熟悉吗?这是作曲者对父亲感情的表达,说到父亲你想到什么?下面我们一起看看朱自清眼中的父亲。《背影》(板书课题--背影)这是一篇著名散文。一谈到中国的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一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能不提到《背影》。《背影》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这“深沉的父爱”的。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教师提问:刚才提到,《背影》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读完这篇散文之后,你觉得作者是通过选取什么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
明确:作者是通过选取“背影”这个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
2、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明确:第一次:点题的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
3、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应该是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然后,让指名学生单个朗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比较好,教师在朗读技巧(轻重音)上加以指导,找出应重读的词,加以体会,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然后,教师适时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
明确: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作者首先写了父亲的衣着:(让学生齐读课文)“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了什么颜色?(黑色)为什么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板书:沉重
作者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让学生模仿父亲的姿势)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这个词是
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动手写一写这个词,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板书:蹒跚
板书后教师提问:作者又写了什么?(父亲爬月台)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学生齐读课文)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这个句子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攀”、“缩”、“倾”)为何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板书:艰难努力
要求学生齐读这几句话,要突出应重读的词。
4、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适当予以肯定)
讨论后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这张“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日常生活中,蕴含父爱的事例还有很多,而作者只去写“背影”,正好获得了以少的材料表达丰富感情的效果。这个聚焦点“背影”留给我们的印象也就十分深刻了。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不平常的背景下。文章前三段已作交待: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偿还欠债,光景惨淡。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父亲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便宽慰儿子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还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深深理解了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但作者更加爱自己的父亲。作者这时看到父亲的背影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这是感激的泪水。)
5、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学生指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引导、点拨)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是做什么?(这是在宽慰儿子)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是父亲)为什么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
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学生讨论回答后明确: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为何买橘子?(担心儿子路上口渴。)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得体贴入微啊!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
(5)、“进去吧,里头没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同学们看,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这五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三、总结梳理,回扣目标
这篇文章通过运用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的写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父爱”这一主题。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
四、拓展
同学们,我们再来聆听《父亲》这首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受了来自父母、祖辈、老师同学对我们的许多关爱,面对这些“关爱”,我们应当怎样做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关爱,还要善于理解别人,以实际
基础教案No.9
基础教案No.10
《背影》
教学目标:
1.掌握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所蕴含的情感。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3.感悟本文所表现的父子情深。
教学重难点
1.透过文章细致的人物描写,品味文章深沉的父子情。
2.品味朴实无华的语言,体会深情无限的意蕴。
3.注意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从父子的表现来比较。
教学方法
1.导入法。
2.解读法。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讲作者及写作背景,讲字词,课文讲解,概括段落大意,总结全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觉得你们的父亲对你们怎么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一两个学生回答,回答完后适当表扬)好!那我们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么样描述他的父亲的给他的印象的。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60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这篇散文《背影》。板书:背影朱自清
二、作者简介
简要介绍朱自清的相关情况。
我们在七年级时学过他的一篇非常精美的散文《春》,对于作者的相关情况应该是有所了解了。好!现在我请两位同学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朱自清先生,(适当表扬),请大家看到课文的注释部分,这里有朱自清的相关资料,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一生之中共著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26种,约二百多万字。《背影》是他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他的文章大都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他的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简洁,结构严谨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隽永的艺术风格。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
这篇《背影》写于1925年,作者28岁,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那年冬天”就是指1917年冬。
三、生字词语,扫清阅读障碍
下面给大家两分钟时间看一下生字词
交(jiāo)卸(xiè)奔(bēn)丧(sāng)狼(láng)藉(jí)簌(sù)簌(sù)
典(diǎn)质(zhì)赋(fù)闲(xián)颓(tuí)唐(táng)琐(suǒ)屑(xiè)
差(chāi)使(shǐ)亏(kuī)空(kōng)
勾(gōu)留(liú)拣(jiǎn)搀(chān)蹒(pán)跚(shān)
四、课文解读
按段落顺序讲解这篇课文。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
1.第1自然段
让我们来齐读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适当表扬)。
这两句交待了作者的写作原因,用一个“最不能忘记”表现了父亲的“背影”给“我”留下的是无比深刻的印象,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
提问:为什么父亲的背影“最不能忘记”呢?(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这里是作者设置的悬念,这样可以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提问:课文题目是背影,而这里第一段就提到了背影,这种写作手法叫做什么呢?(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这种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点明这是难忘的背影。板书:第1段:难忘背影,开篇点题
2.好,下面我们看第2-3自然段
提问:“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那作者这里指的是哪些事情,请在课文中找出来?(找学生回答,适当表扬)
教师明确:“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
提问:这段中说到作者流下眼泪,是为什么流泪?
教师明确:看到满院狼藉,又想起祖母,思念已经逝去的祖母,所以流下悲伤之泪。提问:父亲为什么说那一句话呢?
明确:父亲看到“我”流泪,怕“我”伤心过度,对“我”进行劝慰,很体贴儿子。提问:第3段写的是什么?(找学生回答,适当表扬)
教师明确:主要描述了家境的惨淡。结合刚才所讲的祸不单行来看,这两段文字阐明了作者当时的家境是非常的困难。而这个又在整篇课文里面起到什么作用呢?这些都是另人伤心的事情,作者这样写,实际上是为了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所以这两段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什么呢?明确:“描述家境,渲染悲凉气氛。”
板书:第2-3段:描述家境--祸不单行,渲染悲凉气氛
3.再看到第4-5自然段
提问:在第4自然段中,写了父亲的心理变化过程,由不送我到决定送我,作者为什么要刻意写这个环节?(找学生回答,适当表扬)
教师明确:作者这样写恰恰是为了强调父亲对儿子的那种细心关照。通过两次“再三”和两次“踌躇”都可以表现出来。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在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儿子。别人去送不放心,还是自己去好。这里就表现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提问:在第5自然段里,一共出现过几次“聪明”?请找出原文。
作者韦什么说他“聪明”呢?
教师明确:共出现两次。第一次的“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实并不是父亲说话不得体呢,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可是当时作者并没能体会到父亲的想法。而现在想起来,自己那时候太不成熟了,自以为是,心里面很内疚,这里的聪明是反语。第二次的“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以父亲的经历,他怎么会看不出这种人情事理呢!只是“我”当时完全不能领会父亲的用意,这里的聪明也是反语,是作者对父亲的关怀的一种反省!悔恨自己当时不能理解父亲。
这是作者事后清醒过来,责备自己的话。换句话来说就是什么呢?就是“一点也不聪明”。因为当时“我”(作者)只知道批评父亲的行为,却不能体谅父亲的心情,所以“我”
感到很自责、很愧疚。
提问:在第4、第5这两段中,作者几次提到我的年纪?请找出来。(找学生回答,适当表扬)
教师明确:作者两次提到我的年龄,“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父亲的做法并不理解,觉得没必要,这也正呼应了刚才所讲的两次聪明的悔恨还有自责的心理,同时也从侧面反应出父亲对我的关怀是细致入微的。
好了,我们来给这两个段落做个小结:谁来说一下?(先让学生回答,适当表扬)教师明确: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父亲在送行时对我的细心关照。这里又再次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那,我们可以把这两段概括为什么呢?
明确:“车站送行,细心周到的关照”。
板书:第4-5段:车站送行,细心关照
4、继续来看第6自然段。大家一起来读一下这一段课文。
提问:好,谁来说一下这段主要是说什么?
明确:主要写了父亲在车站为“我”买橘。
问:那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买橘的呢?他是通过怎样的描写来展现的?
明确:肖像描写(也是外貌描写)和行动描写。我们先来看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又从哪里来说呢?
大家看到课本:“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这里是体态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里是衣着方面的描写。还有步履是怎样的?步履蹒跚。
为什么都是黑色的?穿黑色衣服与他们的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再来看动作描写:探、穿、爬、攀、缩、倾等。这里写出了“爬”的具体动作,过月台的爬法,点出了爬得艰难。
提问:这里细致的描写了父亲买橘的背影,有什么寓意?
明确:怕儿子在车上可能会感到口渴或者无聊,还有,在南方方言里,“橘”跟“吉”同音,有吉利的意思,父亲希望儿子一路平安。不辞劳苦的爬到月台那边去给儿子买橘,明知艰难,但为了儿子,父亲乐于去。体现出父亲对儿子周到入微的关爱。
提问:为什么赶紧拭干眼泪?这里又是什么感情的泪?
明确:儿子怕父亲看见伤心,怕别人看见难为情,所以赶紧拭干眼泪。这里的眼泪是感动、后悔、愧疚交织的眼泪。
提问:“我赶紧去搀他”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明确:对父亲的紧张、理解、热爱。
提问:父亲为什么感到心里很轻松?
明确:越是尽到了父亲的责任,心里就越轻松。
提问:混入人群的背影又有什么含意?为什么用“混入”?
明确:表明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和留恋。混入,表明车站里人来人往,用词准确。
这次的背影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深厚的爱。父亲把什么事都尽量做好了,最后的分别,走得很快,(混入人群里,再也找不到了)最后的分别还不希望引起儿子的情绪,有此可见,父亲对儿子怎样深沉的爱!
提问:父亲临走说的那两句话,体现了父亲怎样的心情呢?
明确:两句话,简单平常,但是对儿子的挚爱、担忧、和不舍都含蓄在其中,平淡的话语里有不平静的心情,它比千言万语还要真挚、感人。
提问: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是为什么?谁来说一下?
明确:到此分别了,表现了对父亲的不舍,还有感动。
问:好了,我们来看这个自然段,如果总体概括的话,怎样说出来呢?
明确:对了。描写背影。
板书:第6段:描写背影,细致入微
5、再来看最后一段,
提问:主要写什么呢?
明确:主要描写了父亲的事,对父亲的怀念。
问:这里出现的眼泪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呢?谁知道?
明确:是对父亲大约大去之期的一种忧伤、悲痛,还有怀念。
问:这个自然段中又出现了一个背影,又有着什么含义,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这不单单是父亲往日背影的再现,还包含了父亲老年的影子,寄托了儿子对父亲深深地思念,加深了读者对全文的印象,深化了主题。
同时照应了文章的开头。
问: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不能自已。我们用什么词语来概括一下这段课文呢?明确:好。再现背影。
板书:再现背影,首尾照应。
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生字词:
第一部分:第1段:难忘背影——开篇点题
(思念父亲)
第二部分:第2-3段:描述家境-祸不单行,渲染悲凉的气氛(回忆往事)第4-5段:车站送行,细心关照
第6段:描写背影,细致入微
第三部分:第7段:再现背影——首尾照应
(怀念父亲)
五、本课时小结
好了,我们这节课主要是先学习课文的内容,讲了作者的相关情况,讲了写作缘由,还讲了课文各个层次的主要内容。
联系全文,就可以知道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那三个部分呢?每个部分主要讲什么?大家在课后思考一下课后练习,我们下次课再来分析作者是怎么通过背影来描写父亲对儿子的爱。主要运用什么方法去描写。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课后回去思考。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还遇到了不少生字词语,要求同学们认真复习,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
好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