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物思人的文章
详细内容
第一篇:《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写作方法例谈》
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写作方法例谈
写法指导
柯灵先生在他的名作《乡土情结》里这样写道:“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在这里,柯灵先生对“触景生情”的“景”作了很好的提示和注脚,也给我们写记叙文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好方法——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顾名思义,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即通过特定景或物的触发或导引,经过自然恰切的联想和想象,完成情感抒发、人物塑造、感悟提高的写作任务。用这种方法写作文,选材范围广泛,形式灵活,易于起伏跌宕,又由于常采用第一人称,因此富于亲切感与真实感。其基本结构模式是:触景睹物——生情思人——联想想象——抒情议论。
使用这一方法的关键是联想回忆的触发景物应找好。选景应注意情调和色彩,或悲或喜或明或暗,体现出和人物心境或一致或相反的关系,同时注意做好景物细节描写;选物应注意所选物的载体特点,即要表现出物与人、物与情感认识的相关性,因此对物的准确细腻形象生动的描写就显得尤其重要。回忆联想要清晰交代事件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局等阶段,另外要注意前后照应,尤其是结尾应以自然方式回到特定环境。
优秀例文
长大李欢
轻轻拍掉匣子上的灰尘,小心翼翼地把它打开,里面五花八门,什么东西都有,像小泥人、玻璃弹珠、弹弓……这些都是我珍藏的儿时具有纪念意义的东西,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那张照片了。
照片上的我满脸漆黑,眼里流着泪水,扑在妈妈怀里痛哭,一条长长的鼻涕像橡皮筋一样连到了妈妈的胳膊上。这是我上小学三年级时第一次做饭后的情景,那时我才八岁,爸爸在一旁正好用手机拍了下来,后来爸爸外出去大城市时才洗了出来,被我一直保存到现在。
那天,我放学回家,桌上的纸条告诉我爸爸妈妈和姐姐因为有事去了外婆家。天渐渐黑了,他们还没有回来,于是我决定动手做一顿丰富的晚餐,给他们一个惊喜。
擀了几张薄薄的饼,然后学着妈妈的样子点火——放上引火的柴禾,烧起来后再放劈柴和煤球。可能放得太快了,也太多了,不仅煤球没点着,火也熄灭了。烟呛得我又流眼泪又咳嗽。我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终于那可亲可爱的火苗又出现了……放上锅,倒油,开始烙饼。火是愈烧愈旺,糊饼是越烙越多,待再往锅里添油时,烧红的锅底“呼”的一声窜起了一尺多高的火舌。出于本能的反应,我慌忙舀了一瓢水上去,没想到,火焰更加跳跃起来,张牙舞爪的火舌似乎要把眼前这个目瞪口呆的小孩给吞噬掉。来不及害怕,我迅速拽过盛水的大盆扣在了炉子上……
爸妈和姐姐回来时,看见满脸满嘴漆黑的我正挑最糊的饼往嘴里吃呢。见到亲人,我再也禁不住满肚子的恐惧和委屈,扑到妈妈的怀里,“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妈妈一边哄着我,一边表扬我的机智:“我的宝贝儿子会做饭了。而且竟然知道用盆去盖灭火,了不起!”一旁的爸爸笑着用前不久刚从南方捎回来的能拍照的手机把这个镜头拍了下来。当我看到这张照片时,也不禁咧开黑黑的嘴笑了起来。
自那以后,我便觉得自己长大了,能自己做饭,独立生活了,比以前也成熟了。并且通过这件事,我也懂得了在困难面前害怕没有用,哭泣也没有用。与其等待,不如拿定主意,依靠自己的力量渡过难关。
相信这张照片我一定会保存到老,到时再拿出来看,一定会不禁莞尔的。
例文点评本文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触景生情、睹物思人的构思模式,由一张照片生发联想,表现出自己对成长的感悟和认识。“照片”这个物选得好,也写得细,让人忍俊不禁,过目不忘,同时做饭的过程也写得很精彩,很生动,很符合小孩的特点和生活实际,结尾的感悟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篇:《睹物思人作文》睹物思人作文
如果人生只是一段段经历与回忆,那过客定是每段回忆中最绚丽的篇幅。生命中有许多过客,而感情的过客,定然是最撩人心坎的一斑,最能拂起回想拨动心弦勾起心海涟漪的那一纵。每个人心中都有着那么一段青涩的年少时光,一段让人思潮起伏心田酸楚却又倍感回味无尽咀嚼回思的过往。
往事如烟飘散,淡然于时光的流逝里,再思索也是徒增伤感,纵然有许多美好的回忆,但这一切也只是回忆,再灵巧的双手也无法将过去的美好往昔串联,编织且将它系于心田,陷身于回忆的漩涡里不能自拔,遁入幻境里不能苏醒,只是在自己纺织的梦中天堂里畅想徘徊,在自我的童话王国里流连感叹。人如果只是活对往事的寻觅里,对回忆的追溯中,不能走出那一片阴霾,终日在自我设限,自我心里暗示中度过,他她不在秋风中萧瑟,就在冬日里凋零。
也曾几时,走不出那一阵困惑,脑海赶不走那个思慕的身影,萦绕心头始终是那一段岁月的点滴。也曾几时,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无声呐喊与无助痛楚化做一叶柳笛,尽然地吹奏让音符的跳跃带走郁愁。
走过思过笑过也感叹过,才会豁然开朗,学会了释怀与忘却,蓦然回首,那一段往昔竟然幼稚可笑的成分居多。也许多年之后,它可以成为笑谈,可以成为经典,但不论怎样,有过这一段回忆,丰富了我们的感知.但我们只认为它只是回忆,而且也只是回忆。
第三篇:《散文阅读》故乡的中秋夜
巴桐
前几天,我那九岁大的女孩就嚷着要买灯笼和蜡烛了.每年中秋我都会挈妇将雏合家到邻近的海心公园赏月观灯.是夜,天宇湛蓝,皓月当空,玉蟾滴露;公园里,人们提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四处游逛,孩子们在旷地上摆开烛阵,烛光组成各种图案,编织出心中美丽的幻梦.那摇曳的,橘黄的小火焰,映照着孩子们一张张欢愉的笑脸.于是,我的思绪便轻轻地飘扬起来,飞回故乡,飞到那似乎十分遥远的童年……
故乡的中秋夜,月凉如水,洒了满院的银辉.院落里的瓜棚上攀缠垂拂着枝蔓缨络,宛如一缕缕袅袅的绿烟.瓜棚下,铺着竹榻,摆着茶几,擦拭的乌光发亮的漆盘里,盛着花生米,红枣,冬瓜糖,那在平日是难得一见的,今夜,可真实慷慨施予了.我和一群小伙伴围坐在一起,拍着手唱起福州童谣:"月光光,照门户,月姐做媳妇;嫁哪里嫁下渡……"
母亲燃起几支香走到院中,面向南天,揖了几揖,然后把香插在装着米的洋铁罐里,嘴里还喃喃自语着.我知道,她是在遥祝远在南洋的外公外婆,这是母亲每逢中秋例行的仪式."妈,外公外婆听得见吗"
"听得见的!"母亲虔诚而自信地说:"那年,月缺的时候,他们乘着月亮船走了,你外公说月圆的时候就回来团聚.你看,圆圆的月车正从天边滚来了哩,他们惦着我们."其实,外公他们去异国几十年,从未回来过,后来音讯也中断了,至今不知是否尚在人间.
"妈,你哭了哩!"
母亲用衣袖拭了拭眼角:"去吧,上别处玩去吧!"她一面拭着泪,一面走向里屋.
少不更事的我们,便像获得赦令,雀儿般飞出了院门,奔向月光下的田野.乡间有个风俗,说是如果把中秋夜摘的南瓜塞进新婚夫妇的被褥里,新人就会"早生贵子".种瓜的乡亲,明知月里的南瓜会被偷,也不在前几天就把瓜摘尽,而会特意留几个,让孩子们换两只红蛋,一碗线面,解馋开心哩!于是,我们瞄准了一个搭在池塘上的瓜架,你搡我扶地攀上去,正欲下手,"哗"的一声,瓜棚坍了,伙伴们纷纷落水,大伙一时兴起,干脆在池塘中游了一个够,搅乱了一池的星月.
当我们这群"小五福"浑身湿漉漉地回到家里,刚才的一个个英雄都变成了丑角——抹着鼻子擦着眼泪,大家不是头上吃了父母飨以的"炒板栗",就是屁股吃了"竹炒粉"……
时光荏苒,及至中年我也做了香江客,但故乡的往事却像金子般留在记忆的长河里,历时愈久,愈熠熠生辉.
夜阑人稀,推窗纳月,心中不禁念起李白的诗句:"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9,人们说:睹物思人.想想,文章开头属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4分){睹物思人的文章}.
答案:触景生情.由女儿的行为自然写到"赏月观灯",并自然联想到自己的童年生活.10,用曲线标出文中描写月夜的句子,并说说这些描写写出了月夜怎样的特点.(4分)
答案:写景句:①是夜,天宇湛蓝,皓月当空,玉蟾滴漏;②故乡的中秋夜,月凉如水,洒
了满院的银辉.特点:清爽明朗,赏心悦目.
11,文中唱童谣,写风俗与表达中心有什么关系(3分)
答案:更增强地方色彩,更增添思乡的愁绪.
12,试以一个四字短语,为文章倒数第4自然段拟一个小标题.(3分)
答案:月夜童趣,月下偷瓜等.
13,"皓月当空,玉蟾滴漏",句中"玉蟾"就指月亮.除此之外,月亮还有哪些别称试
写出3个.(3分)
答案:玉兔,婵娟,广寒宫,嫦娥,玉盘,冰轮,桂魄,玉桂等.
精读(一)故乡的中秋
月到中秋分外明。我们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最怀念是在老家农村过中秋节,也仿佛那时的日子是最快乐的。然而都随流水去了。到了那一天,许多的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就会去村里的后山上找来许多枯树枝,那火窑子是早早就用砖头砌好的,这是在村里最大的一块空地上。夜,悄悄地降临了,月儿悄悄地爬上来了,圆通通的,散发着金黄的晕。我喜欢她这张熟悉的脸,她的身上有太多的故事????农户们在各自的院子里备好了瓜果糖点及月饼,等待着赏月的最佳时机的来临。嗑一些瓜子,剥几粒花生,啜一口浓香的绿茶,唠一唠家常,仿佛是人生的至境了。秋风渐渐地起了,月亮渐渐地升上来了。孩童们是安坐不住的,那村里的空地才是他们的乐园。早就迫不及待地等在那火窑子旁边了。不知是谁,就把火点起来了。随风而旺的火苗,往上直窜,很快就熊熊地燃烧起来。那四处扑窜的火星似那流萤,消失在空气里。孩童们围着火窑子又唱又跳。这时候,快乐是他们的,烦恼与他们何干?火苗,意味着什么?我不知道。意味着光明么?意味着希望么?意味着热情么?意味着欢乐么?我不知道。但我确切地知道,那些跳跃着的孩童们是非常快乐的。那也曾经是我的快乐,单纯的快乐,没有任何旁的念想。????很多年过去了,市场上的月饼是越来越丰富了,品种琳琅满目,有些甚至非常之豪华,包装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可惜我却没有了吃它们的愿望。那些月饼已经失去了曾经的单纯和美好,失去了那淳朴的味道。物质的丰富有时候并没有增加精神上的欢乐,相反,是减损了。呵,我还是怀念那升腾的火焰,我还是怀念那故乡的中秋,还是怀念那一杯浓香的绿茶。也许是我一无所知时获得的快乐,但那快乐令我终生难忘。不知现苏教版初中语文网在的孩童能否像我当初一样快乐地歌唱、跳跃!我想,他们是更快乐更幸福的一群才是。过一日,又是中秋了。我却再也看不到中秋的火焰,看不到那满天飞舞的流萤!但我可以回味。明月千里寄相思。就让我把这满腔的柔情献给故乡吧。嫦娥和吴刚也该好好地聚聚了。我仿佛闻到了广寒宫里桂花的缕缕清香了,但愿他们每年中秋的相聚是甜蜜的、温情的。
阅读训练1、阅读全文,思考作者字里行间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联系全文:思考作者说“最怀念是在老家农村过中秋节”原因是什么?
3、文中划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如何理解“我却再也看不到中秋的火焰,看不到那满天飞舞的流萤!但我可以回味。”这句话的含义。
5、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在写法、语言、结构等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请你从其中某一方面作点赏析。
6、月在文人的笔下是多情的意象。古往今来,许多诗人词人都赞美她,歌咏她,请你写出3句你积累的带有“月”字的古诗词
参考答案:1、作者借对家乡中秋之夜的美好回忆,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之情。2、因为那时的日子是最快乐的,最单纯的,而且是不可能再经历的,只能回味的,所以才最怀念3、自然环境描写,写出了中秋夜的美好,也衬托了我欢乐愉悦的心情。
4、这句话含义是:中秋夜那童年时代美好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留下的只有美好的回忆,只有这种回忆最让人难忘,最令人回味。5、从结构方面赏析:本文在结构是首尾想照应,开篇“月到中秋分外明。我们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结尾“明月千里寄相思”文中还出现了
多次过渡段,使行文流畅,过渡自然。6、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明月出天山,苍茫云苏教版初中语文网海间。
(二)端午节
在中国的风俗节日里我唯独对端午节颇有好感,因为我和它的渊源与生俱来,三十三年前的端午节,我来到世间,从此开始了悲喜交加的人生之旅。端午节又称端阳,也叫夏节,女儿节。很喜欢端午节又叫女儿节的说法。在女儿节过生日,感觉挺好的。妈妈在世的时候可不知道这些文绉绉的说法,妈妈只是说,端午又到了,又到丫头的生日了,我家的丫头有福,以后饿不着。我听了心里总是很高兴,也为自己的馋嘴巴找到了理由。每年的端午节早上,刷完牙洗好脸,端坐在桌前等早饭时,妈妈端上来的总是一大碗刚煮好的粽子,一碟新煮的咸鸭蛋。鸭蛋也是和粽子一起煮的,散发出粽叶的清香。妈妈其实不太会包粽子。看过妈妈包粽子,先取两片洗干净的粽叶,重叠一部分,然后两手捏着向内一弯,弯成一个倒着的圆锥体,也就是这开头还像模像样,等把泡好的糯米装进圆锥里,妈妈就开始自由发挥了,七折八扭的,总之不让米露出来就算是成功。刚包好的粽子看起来很喜兴,青色粽叶配上红色的纱线把个粽子裹得紧紧的,像胖小孩子穿上了紧身衣,身上的肉被箍得一道一道的。它们被五个五个连成一串,如果煮熟了品相也好的话,就会列为送节的礼物。粽子包好了,妈妈把家里最大一个钢精锅拿出来开始煮粽子。每年煮粽子的时候妈妈总是很担心粽子会破。妈妈的担心当然不是多余的,因为每年煮好的粽子总是坏多好少。如果没有龇牙咧嘴的粽子,倒轮到我们吃惊了。开锅后,妈妈拣些能看得过去的放在一边留着送节,剩下的就留给自家吃了。所以每年端午节的早上,端上来的粽子其实都是挂了彩的士兵,我们都习以为常,只挑拣露米露得少的吃,有时可以蘸些白糖,有时可以磕开一个咸鸭蛋就着吃。我只吃白粽子,什么也不要。妈妈说,要糖不?我的头摇得像拨浪鼓。轮到妈妈的时候,她只能吃散了架的粽子了。但无论好粽子坏粽子,大家吃得挺香。我很爱吃粽子,大概是因为生在端午节吧。在外地上学的三年,端午节都没有在家里过,心里很是失落。没想到等放暑假回家的时候,妈妈拿出冰箱里储存的粽叶,为我包了一大盆粽子。那时感觉真开心啊。妈妈包的粽子是五只角,所以我一直觉得粽子就是这样的。后来妈妈不在了,又到端午节的时候,我上街买粽子,竟然有三只角、四只角的粽子,包得都很秀苏教版初中语文网气,像生产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买回去吃了,不知什么味,脑子里想的还是妈妈包的粽子里的那股清香。我的孩子把端午节称为粽子节。可惜他没有福气吃到外婆包的粽子。小孩子的心里什么都没有,可是我心里却一直耿耿于怀,端午节,我再不吃粽子了。
阅读训练1、作者围绕端午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联系上下文“妈妈其实不太会包粽子,包的棕子其实都是挂了彩的士兵”可是为什么都“大家吃得挺香”
3、“可是我心里却一直耿耿于怀,端午节,我再不吃粽子了”我“一直耿耿于怀”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再不吃棕子了?
4、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活泼,富有表现力,请你选取一例进行赏析。
5、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我国民间传统的风俗节日,文中主要写了端午节包棕子、吃棕子、煮鸭蛋等风俗,除了这些,你还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至少写出3种)
参考答案:1、本文围绕端午节主要回忆了母亲包棕子,全家吃棕子,以及后来我买棕子给孩子吃这几件小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2、因为家里人吃棕子时并不在乎棕子的味道,在乎的是棕子里有母亲对一家人的浓浓爱,这才是最香的。3、我“一直耿耿于怀”原因是我再也吃不到母亲包的棕子了。4、举例:“所以每年端午节的早上,端上来的粽子其实都是挂了彩的士兵”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棕子露米形象生动的比喻为挂彩的士兵。描写生动有趣。5、示例:戴香包、赛龙舟、挂艾草等略读
第四篇:《优美散文段》笔墨祭余秋雨
我思忖日久,头脑渐渐由精细归于朴拙,
觉得中国传统文人有一个不存在例外的共
同点;他们都操作着一副笔墨,写着一种在
世界上很独特的毛笔字。不管他们是官屠宰
辅还是长为布衣,是侠骨赤胆还是蝇营狗苟,
是豪壮奇崛还是脂腻粉渍,这副笔墨总是有
的。
笔是竹竿毛笔,墨由烟胶炼成。浓浓地
磨好一砚,用笔一舔,便簌簌地写出满纸黑
生生的象形文字来。这是中国文人的基本生
命形态,也是中国文化的共同技术手段。既
然如此,我们何不干脆偷偷懒,先把玩一下
这管笔、这锭墨再说呢?
一切精神文化都是需要物态载体的。五
四新文化运动就遇到过一场载体的转换,即
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这场转换还有一种更
本源性的物质基础,即以“钢笔文化”代替“毛
笔文化”。五四斗士们自己也使用毛笔,但
他们是用毛笔在呼唤着钢笔文化。毛笔与钢
笔之所以可以称之为文化,是因为它们各自
都牵连着一个完整的世界。
作为一个完整的世界的毛笔文化,现在
已经无可挽回地消逝了。
赏析:如今的人们在快节奏的时代里,
常常忽视最为本真的事物,最为传统的文化
呗抛之脑后。此刻真正我们应该学会反思:
中国悠远的精粹往往被中国人自己遗弃了
却外国人重拾起古汉语,这是走向文化沙漠
的最初表现吧了。
平淡的境界周国平
平淡而要有味,这就难了。酸甜麻辣,
靠的是作料。平淡之为味,是以原味取胜,
前提是东西本身要好。林语堂有一妙比:只
有鲜鱼才可清蒸。袁中郎云:"凡物酿之得
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
文之真性灵也。"平淡是真性灵的流露,是
本色的自然呈现,不能刻意求得。庸僧谈禅,
与平淡沾不上边儿。
乡愁余光中
老海棠树史铁生但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赏析:往往感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无奈与痛苦,总会在不经意间睹物思人,思念曾经爱过我们以及我们所爱的亲人或朋友。繁华依旧,故人已逝,莫道伤感,只惜今朝。合欢树史铁生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