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详细内容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雷雨》这篇课文的生字,同学们还记得吗?火车开到哪里来?(请三组)
2、大家读得这么好,老师要问问"黑沉沉"是ABB式的词语,谁能再说说你知道的其它ABB式的词语?大家说得可真好。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雷雨》。板书课题、齐读。
3、上节课我们讲过,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雷雨前、中、后的顺序写的)(板书)
二、走进课文,品读欣赏:
(一)雷雨前:
现在,我们就先一起看看雷雨前的景象。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1、2、3自然段,找一找:雨前,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用铅笔圈出景物名称。谁找出来了?一人说一个。同学们说得都很不错。
2、我们先来看看雷雨前的云是什么样的?(出示图片、句子)谁来读读课文第一句话?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读完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你是从哪个词感受到的?(满天、黑沉沉)
什么是"压"?大家做做手势。我们来看看"压"这个字。
边写边讲:"压"的"厂"代表山崖崩塌,泥"土"坠落下来,一点表示土块七零八落。请同学们在田字格中自己写一个"压"字。写完的同学请坐端。
雷雨前,乌云很厚、很低、很重,连天空都托不住他们了。这些乌云像崩塌的山崖就要掉下来了。你会有什么感受?(沉重得似乎让人喘不过气来,压抑,闷热)
(3)你应该怎么读这句话?
(通过你的朗读,老师只感受到了有云,但没有感觉到这黑沉沉的乌云"压"下来。谁再来读一读。嗯,这回,我感到乌云来势凶猛。
来!我们一起来读。(师引读:满天的乌云……)
师:读得多好啊!
3、是呀,雷雨前天空的景象是如此的可怕。
(1)瞧,此时,树叶和蝉怎么样了?在课文中找一找。(生答,出示幻灯片)什么是一动不动?(一点儿都不动)树叶为什么一动不动?(因为没有风)师:是的,炎热的夏天一丝风都没有,你会感到?(闷热)
(2)蝉为什么一声也不叫呢?(空气太潮湿了。蝉的鼓膜会受潮,不能震动了,所以就不能发出声音了)
(3)你感觉到周围的环境怎样?(闷热、潮湿、安静)
谁来试着读读这句,读出树叶和蝉此时的样子。(指导朗读,读出压抑、闷热)
4、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树枝乱摆。蜘蛛怎么样了?谁找到了课文中的原话,读出来?(出示幻灯: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把"垂"换成"掉"好不好?(不好,"垂"的速度更快)从"垂"字,你感受到了什么?(风太大,蜘蛛害怕)。所以蜘蛛赶紧逃走了。
5、我们一起写一写"垂"这个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学生说)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不过,老师还要提醒一下大家,写"垂"时,我们还要注意笔顺,请同学们伸出小手,咱们一起跟着幻灯片写一写,注意笔顺。(先写"千")
6、雨前还有哪些特点,谁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什么是"越来越亮、越来越响"?(闪电一次比一次亮,雷声一次比一次响)谁能读出此时雷声闪电的样子?
我们全班像他一样读一读。
7、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类似的句子,你会填吗?
(二)雷雨中:
1、说下就下,瞧,雨下起来了。我们来一起看看大雨,听听雷声(幻灯片)。你能听出什么?看课文中是怎么描写雨中景色的。(自由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2、雨是一下子下大的吗?(不是)雨是逐渐下大的。那第4自然段应该怎么读呢?(出示"哗哗哗"由小变大的幻灯片,指名读)
3、雨越下越大。你从课文中什么地方看出雨下得很大?(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
都看不清了。)
4、不过,(出示幻灯片)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什么是"渐渐地"?(慢慢地)你能试着读一读吗?生自由读、评议、再读。
(三)雷雨后:
1、这场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终于,天晴了。雨后又是怎样的美景呢?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听音乐,看图片)。
2、你有何感受?真美啊!
3、课文中又是怎么写的?我们一起读一读第7、8自然段。课文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引导按顺序说)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以后我们写作文时也要抓住景物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
板书:抓住特征,有序观察
天晴了,空气格外清新,一条美丽的彩虹挂在天空;蜘蛛悠闲地坐在网上;蝉开叫了;池塘的水满了,青蛙欢乐地唱着歌。多美丽的景色啊。
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雨过天晴的美景,让我们配着优美的音乐,把我们的热爱读出来吧。
一场雷雨过去了,我们感受到了雷雨前的闷热压抑,看到了雷雨中的闪电和暴雨,还欣赏了雨过天晴的美丽景色。大自然真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一定还会发现更美丽、更神奇的景象。
今天,也请同学们像作者一样做一个细心的人,放学后仔细观察天上云的变化,写一篇日记。
四、作业:
放学后,请同学们观察天空中云的变化,写一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