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总裁>公司总裁谈自己的创业之路

公司总裁谈自己的创业之路

详细内容


  “总裁”这个称呼总给人一种高不可攀,冷峻威严的感觉。也许曾经,他们都是平凡而普通的人,是什么让他拥有了今天的成就和地位?上海盛大网络公司总裁唐骏曾经说过:我没有智慧但是我勤奋,我没有背景但是我执着。他们的成功并不是偶然,光环背后是常人难以体会的艰辛。他们的智慧和经验都是一步一步积累而来的。很多东西,我们从表面并不能够看到,且来听听关于创业与成功,他们自己是怎样说的。

  星巴克公司总裁霍华德・舒尔茨。“如果你每天做梦,你的梦想会变得越来越大。”

  如今星巴克在全球51个国家有17000多家的咖啡店,销售额超过100亿美元。然而这样一家企业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大,而是跟参加昨天峰会的众多中小企业一样,有着艰辛的历程。而在这个过程中,首要的就是融资。在1984年、1985年的时候,霍华德・舒尔茨要为一个咖啡店融资,而且这家咖啡店跟传统的咖啡店还不一样:要给每位员工提供医保,给他们关怀。“当时很多人并不相信我们,我是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融到了380万美元。”

  星巴克公司总裁霍华德・舒尔茨回忆起往事,深情地说:“当时我的妻子刚好怀孕了,而我的工作就是要为星巴克融资,没有收入来源。因此妻子的父亲跟我去散散步,我们坐下来,他说,霍华德,我知道你有一个梦想,但是得有一份实际的工作。”

  “但是我那时跟他说的就是我现在要对大家说的:有时候在胜和败之间只是非常微妙的差异,可能只是一步之差,而这一步就是激情,就是承诺,有时候可能是一点点运气。”

  星巴克公司总裁霍华德・舒尔茨提醒在座的中小企业说,在大家创业的过程中肯定有人跟你说,做点别的事情,做点安全的事情。不要让任何人,不管是你的父母、朋友还是同事,不要听他们说你的梦想是不能实现的,不要相信这一点。

  跟人生一样,公司的发展同样没有捷径。星巴克公司总裁舒尔茨说:“作为创业者要做的就是尽你最大的努力让你的公司成长,而最重要的是吸引那些与你有相同价值观的人。”

  “你要打造一个伟大的公司,没有伟大的人是不行的。”他说,星巴克招人,他们从不关心他们的智商有多高,他们有多么聪明,而是要与他有着相同价值观的人。具体来说就是关心他们其他两个品质,即CQ和EQ。

  “CQ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就是好奇心,我希望人们对这个世界有一种好奇心,我希望他们能够去探究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希望他们不满足现状而去不断地推陈出新,并且不断地改善自己。EQ就是情商,在这样复杂的世界里,你需要有情商。我希望招的人要有很高的CQ和EQ,而不是我们所关注的智商。如果三者都有,那就是科比?布莱恩特这样的人了。但毕竟这样的人是少数。”

  而企业把人招进来之后并非万事大吉,如何把这些人扭成一股绳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舒尔茨看来,尽管说成就一个公司需要有不同的部门,如市场部、制造部等等,但是最重要一个部门,而且很多时候最被忽视就是人力资源部门。

  “在职业生涯中,我也会犯很傻的错误。其实星巴克不是一个完美的公司,我们每天都在犯错误。”星巴克公司总裁舒尔茨回顾说,但是他们今天依然能够生存和发展起来,原因何在?

  “我们的商业模式在赚钱方面可能不比人家好,但它却是与众不同的。”这跟舒尔茨的成长背景有关。现在的公司总裁舒尔茨出生在纽约一个普通蓝领工人家庭,而他的父亲因工伤失去了劳动能力,却没有任何保障。

  “我们的商业模式从第一天开始是要在赚钱和社会责任之间取得平衡,我们既要赚钱也要回馈,现在回头看星巴克的成长和成功,首要原因不是别的,是消费者对我们这样一个公司,这样一个品牌充满了信任。”

  其实,星巴克走的并不是传统的市场路线,他们没有做广告,也没有专门的市场营销。但是星巴克依然被众多消费者所熟知。“这就是消费者口口相传的力量。”舒尔茨说,“一个可以成功的公司,能够真正表现出诚信,而且从收入当中去回报消费者,那么这个公司才是竞争当中的胜出者。”

  海尔公司总裁杨绵绵:“给张瑞敏做助手是我的机遇”

  杨绵绵,1941年8月出生,毕业于山东工业大学,研究员工程师。曾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青岛海尔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海尔集团公司常务副总裁。现任海尔集团公司总裁、党委副书记、董事局常务副主席,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人大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代表。两次入选美国《财富》杂志“美国以外世界50位商界女强人”,最近获得“2006中国十大卓越首席品牌官”称号。

  1963年,杨绵绵从山东工业大学内燃机专业毕业,这位出生于上海的22岁女大学生没有回到上海,而是在当地做了教师,后来又进过工厂,去海尔前在一家机关单位的引进办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

  碰到了张瑞敏,她的人生轨迹就变了。

  1984年,张瑞敏力邀杨绵绵到青岛电冰箱厂工作。许多年后,张瑞敏说:“当年力邀杨总裁一同创业,就是觉得她和别人不同,在她的同龄人利用上班时间买菜、织衣、洗衣服的时候,她在认真地读书学习。”今天看来,当年的这种印象也许是朴素和直观的,却由此奠定了一位杰出商界女性的创业史。

  而海尔公司总裁杨绵绵在许多年后则说:“给张瑞敏做助手是我的机遇,跟他干,敢想事,能干事,能成事。”

  也许正是张瑞敏的人格魅力感动了杨绵绵。

  然而,杨绵绵的参与,是以艰苦和艰难为开端的。

  对于那次影响一生的跳槽,后来海尔总裁杨绵绵自己形容说,当时完全是从天堂来到了地狱。正因为此,她那时还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规划:“那时候,真的是我个人都没有想过,这个冰箱厂能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海尔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当时我想,张首席也就最多干两年吧,他回去了,我也就回去了,结果一做就做了这么多年。”

  1984年,中国经济初破冰河,在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氛围的大背景下,当时的海尔公司总裁张瑞敏率先把质量大旗举起来,鲜明地提出实施名牌战略,并将其作为海尔创业时期的最大目标和企业长期生存发展的前提。杨绵绵马上成了这一战略的积极推动者和领导者。

  如果说,在海尔的创业史上,张瑞敏更像一个管理理念的创造者、创新者,杨绵绵则更像一个“布道者”,是她将张瑞敏的思想水银泄地般地迅速传播到了企业的每一个角落。

  海尔独立董事、管理专家潘承烈评价说:“没有杨绵绵的工作,张瑞敏的管理思想不可能如此顺利地执行,她擅长将首席执行官制定的政策落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