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投资理财>老中青三代理财观念大碰撞(一)

老中青三代理财观念大碰撞(一)

详细内容

我们的父辈是把一毛钱当一块钱花,偏偏我们的子女又喜欢把一块钱当一毛钱花,挤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的人,不得不拼命赚钱。比较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生人的理财观念,不禁令人生出几多感慨。

  50年代生人:不图富贵只求温饱

  50年代生人大多在三年自然灾害中饿过肚子,所以比其他年代的人更珍惜粮食和生命。在他们的理财计划中,所谓富贵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要温饱,重保障,这是50年代生人的理财初衷和终极目标。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大潮,是大部分50年代生人此生记忆里所曾有过的最美好的年代。那时候正三十而立的他们,急不可待地下海、出国。下海的,有呛水返回海岸的;出国的,也有无数人做了中国第一代海归,捧着国外辛苦赚来的第一桶金,开始了国内的创业路。做一份小小的殷实实业,这是这一代人的印记。尽管走得并不轻松,但50年代生人却是相当知足。因为在根子里,他们渴求的并不是财产上的大富大贵,而是在经历种种风浪之后的平静和踏实。

  50年代生人有着最淳朴的感情,在如今的离婚排行榜上很难寻到他们的踪影。对家庭,对子女,他们有着深重的责任感。子女教育投资占去了50年代生人的大部分积蓄,如果这也算押宝,那我们可真是把全部家当都押在了孩子身上。

  60年代生人:炒股炒房炒成富翁

  中国的历史,在最近20年间是制造富翁的历史。先是炒股,当中国股市自1998年炒到2001年的2200点的时候,欢喜雀跃的60年代生人,脸上洋溢着精英似的微笑。

  再是炒房,当上海楼市从2000年开始自每平方米二三千元启动的时候,60年代生人因为刚好婚恋嫁娶安家生子,几乎每人手上都握着套房子。再加之前面的10年金钱积累,和搭上了单位货币化分房的末班车,他们又轮番地向房市前进了。如此这番几经转手,60年代生人大部分都是二房甚至三房N房的主儿。一夜之间,60年代生人都成了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