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楷身价
详细内容
第一篇:《李泽楷VS王雪红:最牛富二代的单飞样本》
最牛富二代的单飞样本
接班,是传承家业的责任,需要勇气来担当;独闯,属于远离庇护的创业,需要智慧来经营。李泽楷、王雪红并不是想要逃避接班的责任,而是他们独立创业的心,把自己从巨人肩膀放下来,再靠实力固执地走出巨人投下的阴影,在个人的财富路上渐行渐远„„
父辈的光芒太盛,对于怀揣梦想辛苦打拼的儿女也是一种难言的负担。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做出了多大的成绩,人们的惯性思维常会说:他们无非是倚仗着父辈的势力而成功。有人或许能够承受这种偏见,接过父辈的枪;也有人选择远离父辈荫庇,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人生。
一个对“李嘉诚的儿子”十分反感,一个对“王永庆的女儿”耿耿于怀。李泽楷、王雪红的最大理想就是独立于父亲,他们自始至终在倔强地证明着:即使没有一个富豪父亲,自己也一样能够独闯天下。
成长:
借力单飞VS自立门户
李泽楷借“超人”之力淘得第一桶金之后单飞,而王雪红则是一直在回绝父亲援助的好意,打拼多年之后独自创业,不曾用过父亲一分钱。
李泽楷:叛变的“接班人”
“他14岁的时候我就已经管不了他了”,从小叛逆的李泽楷让李嘉诚分外头疼。李泽楷不愿意加入父亲的公司,毕业后在国外一家投资公司打工。1990年返港为母亲奔丧时,拗不过李嘉诚的苦留,李泽楷方才答应到和记黄埔上班。
初到和记黄埔的李泽楷,马上就接手了创办香港卫星电视的重任。当时,竞争对手有线电视抢先一步与港府沟通,后者给了香港卫视两个限令:不准播放粤语节目、不准向用户收取费用。前者限制了受众范围,后者折损了收入渠道,香港卫视一出生就戴上了两道枷锁。
困局之下,李泽楷开始频繁出入港府,要求解除两项限令;同时,与父亲李嘉诚借助传媒,轮番上阵指责港府对卫视不公;另外再委托公关公司做民意调查,得出“卫视用户100%都赞成播放粤语节目”的调查结果,挟民意施压港府。穷追猛打之下,港府的态度后来终于有所转变,宣布卫视可开播粤语节目,也可以与有线电视合作经营收费节目。
然后,只用了两年,卫视就已覆盖50多个国家,家庭用户也在以几何级数增长。1993年,李泽楷又来了一个大转变,与老对手有线电视结盟,共同开发收费电视节目,拓展香港卫视的收入渠道。李泽楷成长为香港最年轻的传媒大王,似乎已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香港卫视的前景也被一致看好,资产估价也在逐步提高。就在此时,李泽楷突然出手,在港人的惊讶中将卫视高价卖给了新闻集团的默多克,净赚30亿港元。
在听到消息之前,连李嘉诚也一直被蒙在鼓里,他没有想到李泽楷竟然不与自己商量就
将卫视转手卖掉,更没有想到用来磨炼儿子、挽留儿子的香港卫视反而成了李泽楷单飞的踏板。工作后的李泽楷极其反感“接班人”这个身份,他想竭力摆脱父亲的影响和荫庇。手握30亿港元的李泽楷决定离开父亲另起炉灶。李泽楷不想自己的人生成为父亲的续集,也不想做大哥李泽钜的外篇,他要写一篇属于自己的正传。李泽楷这条“蛟龙”出海后,即将在香港乃至东南亚的商场上翻江倒海,大杀四方。
“生女当生王雪红”
与李泽楷相比,王雪红的创业过程显得更为独立,更为不易。她凭借个人的能力,在男性主导的电子科技世界里创建了自己的王国,企业界流传的“生女当生王雪红”的说法便是对其能力的充分肯定。
大学毕业后的王雪红直接拒绝了父亲的安排,没有到台塑集团上班,而是到了二姐刚刚创办的大众电脑,负责销售业务。因为初涉商海缺乏经验,王雪红曾被一个西班牙客户骗走了70万美元。性格倔强的她不得不飞到西班牙打官司讨债,一折腾就是半年多。出乎意料,在那段困难的日子里,王雪红居然顺便开拓了大批的欧洲客户。于是,在大众电脑这家创业型的公司当中,王雪红对电脑产业形成了独到的认识。离开大众后,她在1992年收购了一家小公司,并将其改名为威盛,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这次创业她没有要父亲一分钱,而是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取了出来,再把自己的一套房子抵押掉,一共投入了500万元新台币。
在生活中不愿受父亲的约束,在生意场上更不愿被对手掌控命运。那时,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岛内,几乎所有的创业者都选择了进入门槛低、资金链短、回钱快的代工工厂。但代工工厂的话语权往往比较弱,需要看别人的脸色来经营。几经比较,王雪红决定把电脑芯片组作为公司主营业务。芯片组的科技含量相当高,国际上只有英特尔等少数企业在生产,在台湾则是一片空白。与世界巨头竞争开始成为王雪红十几年来的从商主旋律。
初期,威盛只能依靠大众电脑的订单维持生存。当时,威盛公司的全球员工加在一起还不到3000人,市值也很低,不足25亿美元;而英特尔却拥有8万名精兵强将,它的市值相当于威盛的70倍。面对实力的悬殊,王雪红开始寻找突破口。英特尔的芯片组的技术更新较快,但是成本也较其他的竞争者高出许多。于是,王雪红决定主攻中低价位市场。1995年底,威盛获得了康柏的大量订单,脱离了大众电脑的庇护。IBM、惠普等企业也先后成为王雪红的客户,威盛同英特尔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到1997年,威盛发展成为仅次于英特尔的全球第二大芯片组供应商。
经营思想:
热衷资本VS实业至上
李泽楷:四两拨千斤
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李泽楷强项却是资本运作。他数次上演了四两拨千斤的资本大戏,曾一度铸就千亿财富,被称为“小超人”。
李泽楷创建的公司“盈科拓展”在1994年1月正式开业,主要投资一些高科技项目。
但是年轻的李老板从来就不是按规矩出牌的人,盈科拓展曾先后在新加坡、中国香港、日本、中国大陆等地投资地产、保险、IT等项目。1997年,盈科在日本的地产大幅贬值,被套80亿港元。后来经过李嘉诚出资相救,李泽楷侥幸渡过了难关。日本地产项目是李泽楷的第一次失利,父亲的帮助让好强的他十分窝火。压力下他尝试用新手法来操盘一个地产项目:打造香港的“硅谷”,将高科技元素注入地产业当中,通过“概念炒作”,来提升地产项目的价值。最终,他用“香港数码港”的概念,利用大众媒体以及比尔·盖茨等名人进行大肆宣传造势,获得了港府的土地支持以及“数码港”的独家开发权。这成为科技包装地产的经典案例。
比地产运营更精明的是事件背后的资本运作。早在1996年,李泽楷曾借壳上市融资,将壳改名为“盈科数码动力”。1999年,“数码港”项目落实之后,该股股价开始发飙上涨,7个月内“盈动”的市值由3亿港元暴升至2200多亿港元。媒体惊呼“老超人干一辈子,不如小超人搞一下子”,李泽楷创造了身价暴增千亿港元的奇迹。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这些只是李泽楷掀起资本巨浪前的道道微澜,2000年的香港电讯世纪收购大战才是小超人展现实力的戏台。
为了改善“盈动”的财务报表,推高股价,除了打造高科技概念,还需要并购盈利能力比较强的企业,迅速提高业绩。1999年底,李泽楷决定参与收购香港电讯的角逐。但是,从事宽频互联网服务的“盈动”才成立10个月,没有任何收入与盈利产品。而香港电讯规模庞大,市值约为4000多亿港币,是香港的最大上市公司之一。况且“盈动”的市值虽过千亿港币,但手头现金只有240亿港元。更棘手的是,李光耀之子李显扬等国外财团也杀奔而来,参与竞购。
李泽楷开始动用他的王牌。第一个王牌是“盈动”股票,李泽楷增发了2.05亿股配售股票,两个小时就筹集了10亿美元现金。第二张王牌是李泽楷的关系网络,中国银行(3.32,-0.12,-3.49%)、汇丰银行等爽快地向其提供了130亿美元的贷款;而持有香港电讯约11%股权的中国电信、持有8%股权的国家外汇基金投资公司,都愿意接受换取盈科动力股票的方式,这成为李泽楷收购成功的关键。
最终结果是,李泽楷击败新加坡电信,以350亿美元(大部分是“盈动”股票)的代价,吞掉了资产比自己大一倍的电讯业霸主。虽然用互联网公司股票收购在美国已有先例,但“盈动”不一样,它当时还没有客户,更不用说利润了。正如《金融时报》评论的那样,“这是一家大公司首次被一个概念收购。”此次“蛇吞象”的并购案是亚洲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收购案,李泽楷成就了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小超人”的称号实至名归。
王雪红:聚沙成塔
威盛的手里握有三张牌,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芯片和移动通信芯片。与各个竞争对手相比,王雪红手里总多出一张牌。在未来,中央计算、图形处理、通信等功能都需要融合,为此王雪红开始打造“全价值产业链”,即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核心技术,然后再将所在行业的从上到下的各个领域一一打通。现在,威盛在CPU领域稳居全球前三名,通讯领域的CDMA芯片设计则跻身世界第二。
完善产品链布局,威盛抢先了一步。领先对手的市场嗅觉和研发脚步也正是王雪红最大的优势。因为提前布局,将来的威盛会比竞争对手更有机会;也因为提前布局,王雪红成就了另外一只台湾股王、世界级大企业——宏达电。
如果说李泽楷擅长在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那么王雪红则善于在IT电子产业内先知先觉,撒豆成兵。当精准的项目挑选眼光,遇上了快速发展、空间无限的IT产业会是什么结果?当前,除了王雪红个人名义投进资金的公司,威盛团体参与投进资金的公司已经超过30多家,涵盖了IT产业从基础技术开发、底层产品设计、整机生产、销售通路等不同的环节。
其中,在1997年金融危机时期,王雪红投资创办了宏达电,计划生产一种迷你电脑(PDA)。尽管初期尚未被市场接受,而其亏损额一度高达10亿台币,但王雪红依然坚信自己的判断。果然,到了2000年,当宏达电签订了为康柏和惠普生产PDA的合同后,逐步成长为世界最大的PDA代工厂商。
在危机中完善投入,让自己的软件与硬件超越对手;在危机中创新,为下一次市场机遇打基础。PDA业务稳定之后,王雪红又开始布局智能手机。2004年,宏达电推出一款体积最小、搭载微软操作系统的PDAPhone,立刻获得了欧洲电信厂商的代工订单。宏达电的股价在短短一年半之内,从不到150元台币冲到1220元台币,打败联发科成为台股股王。
宏达电在2009年创下了2500万部的销售量,各大手机厂商猛然惊醒,争相推出智能型手机。智能型手机大战的序幕揭开,而宏达电也遇到了比英特尔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强大对手,苹果、诺基亚、黑莓„„在2006年时王雪红就舍弃了代工订单,毅然将宏达电转型成品牌化企业,让具备品牌价值的产品更富竞争力,利润更为丰厚。
等智能手机大战从技术战进入到营销战、品牌公关战的白热化阶段时,王雪红又开始打价格战,采取拉长战线全面打击的“机海战术”,用不同价位和功能的产品,满足不同层级的消费者。今天,宏达电已是全球最大WindowsMobile智能型手机生产厂商,而当初,它只是王雪红与英特尔斗法之余做的一个“课外作业”。
王永庆曾说:“对于企业,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做大了卖掉,一种是持续经营下去。我自己做的企业,永远不会卖掉。”李泽楷做企业明显属于前者。他的扩张较注重资本回报效率,而且横跨地产、保险、娱乐、媒体等多个行业。他的创业生涯,就是资本玩家的“套现生涯”,通过概念炒作和金融资本手段累积出巨额财富。
反观王雪红,从电脑芯片,到绘图芯片,再到通讯芯片,她的30多家公司大多数属于IT电子产业,组成了一条“全价值产业链”。这是典型的产业资本扩张,注重产业链的长效发展,众多子公司聚沙成塔,形成了一股产业合力。
失败经验:
“投机”VS“侵权”
因为醉心于套现盈利,李泽楷被指责为没有社会责任的“贪婪投机商”;因为给竞争对手带来威胁,王雪红被定性为“侵权者”。两人都陷入了困境,却有着不同的破局结果。
李泽楷:陷“投机”泥潭难脱困
收购后的香港电讯改名为“电讯盈科”,因高额负债而背负强大的赢利压力,需要一个新的盈利方向。2001年后,被李泽楷寄予希望的全球宽带网络开通,但由于缺少用户、后续投资不足、内容枯燥而一直没有赢利;概念项目“NOW”网络电视计划也成为评论人士口中嘲笑的“NoOneWatching”(无人观看)。2001年,电盈的净亏损额达到创纪录的69亿港元。李泽楷尝试过出售电盈资产、重组裁员、削减成本等手段,但是仍未扭转局面。
基于对李泽楷财技、背景的信服,众多香港股民曾纷纷高价买入电盈。但是由于旗下移动电话业务出售、地产业务分拆上市、核心业务固网电话市场占有率下跌等原因,2000~2006年间,电盈股价从最高120港元跌至最低时仅为0.92港元,电盈市值蒸发近90%,亏损额达2862亿港币,而李泽楷在整宗交易上,被估计赚得55亿元。小超人让港人伤透了心。
耐心渐失的李泽楷决定出售电盈给国外财团,提前套现。此举当即遭到了电盈第二大股东中国网通的反对。因为电讯产业十分敏感,相关方面不愿意由外资掌控该产业。正在僵持时候,李嘉诚暗中委托第三方出面,计划接手李泽楷拥有的股份,想帮儿子脱身,并维护好与大陆方面的关系。收购事宜得到其他大股东同意准备达成时,李泽楷突然发现父亲是背后出资人,当即大怒,召集小股东抵制了这次收购。当年迫于形势,受困的日本地产项目不得不接受父亲的援助,李泽楷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李泽楷并非是想抗拒父子亲情,与父辈完全划清界限,只是他有一颗独立创业的心,把自己与父辈之间隔开一段距离。于是本应“安全上岸”的李泽楷害怕“靠老父脱身”的舆论评价,“任性地”推掉了最后的“救生圈”。
2009年,李泽楷又试图低价回购流通股,将电盈私有化。从中李泽楷和中国网通将净赚20多亿港币,而小股东无法享受到任何好处。这次私有化,在一片反对声中被香港证监会否决。无视小股东权益,急于将电盈私有化的举动,暴露了李泽楷的投机本性,使其落下了“财技巨人与道德侏儒”骂名。现在,李泽楷仍在苦苦支撑着电盈,欲罢不能。
王雪红:“侵权”纷乱中前行{李泽楷身价}.
李泽楷是陷入了自己布置的泥潭,而王雪红则是遭遇了英特尔、苹果等企业的侵权指责,在长期的诉讼官司中,公司业绩一落千丈。
1999年,威盛已经占据了全球70%的芯片组市场,并且个别产品的性能已经超过了英特尔的同步产品。感觉到威胁的英特尔立即在全球范围内对威盛展开专利诉讼。同时,威盛每开发一款新品,英特尔都会站出来指责:威盛又侵权了。基于英特尔行业龙头的影响力,它的指责即使没有事实依据,相关客户也会宁可信其有。“英特尔溅出的一滴口水,就可能会把威盛淹死”,威盛的芯片组产品开始受到市场的冷落。
无路可退的王雪红唯有一战。从1999~2003年,威盛与英特尔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长达五年的诉讼拉锯战。直到2003年,这场对抗以双方达成交互授权协议而结束。表面上英特尔没有赢得官司,但是该协议得以让威盛继续依赖自己的CPU平台,弱化了威盛自主技术产权的开发能力。威盛的芯片组业务逐步没落,拖累了公司的整体运营。
第二篇:《《好声音》团队数十亿身价从何而来?》而反目成仇,上演窃听大战,最终大开杀戒。保守估算,《中国好声音》团队将坐拥价值数十亿元的股权,巨额财富如何分配,可能也将是未来团队的一大隐患。灿星宣传总监陆伟曾经告诉我,好声音团队的人基本都是文艺青年,“结婚都要开摇滚演唱会的那种”。当文艺青年们有了“土豪”一般的财富,他们还会是当初的自己吗?
以下是正文,由“娱乐资本论”的联合运营者郑道森和吴立湘共同撰写,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很多人并不知道,在《中国好声音》背后,站着国际传媒大亨默多克。默多克在中国的媒体产业是星空华文传媒,《中国好声音》的制作方灿星制作,正是归属于星空华文传媒旗下。
《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的广告费多达10亿元,灿星据传拿走了70%。创造收入奇迹的人,并非默多克,而是他的中国合伙人。在背后的股权角力中,默多克也将黯然离场。
就在今年以内,默多克将把自己在星空华文传媒47%的股权全部出手,接盘者是星空华文传媒的管理团队和华人文化基金。
而星空华文传媒的管理团队核心,正是《中国好声音》的幕后主创。接手默多克的股权后,星空华文传媒将在香港上市。未来,好声音团队持有的股权价值保守估计也将有数十亿元。
唱着摇滚的文艺青年们,将拥有“土豪”一般的财富。
默多克败走中国,灿星救场
故事要从20年前说起,1993年到1995年,国际传媒大亨默多克决心进军中国传媒市场,斥资8亿美元从李泽楷手中买下星空传媒。然而,由于星空卫视的落地始终受限,经营惨淡,
星空传媒成为是新闻集团的一个包袱。
2009年,时任上海文广(SMG)总裁的黎瑞刚创立华人文化产业基金(CMC),这是一只私募股权基金,但背后的出资人包括国家开发银行等国有企业,黎瑞刚是这只基金的操盘手。这只基金的第一次投资,就是买下了星空传媒53%的股权,默多克在星空传媒的股权下降至47%。
如何拯救亏损中的星空卫视?黎瑞刚想到了东方卫视的老部下田明。田明曾任SMG副总裁、东方卫视总监。在东方卫视时,田明团队曾制作《中国达人秀》《加油好男儿》等在国内广受好评的娱乐节目。2011年,田明从东方卫视离职,前往星空传媒任CEO。
如何振兴星空传媒,田明还是打算他最擅长的节目制作开始,灿星制作由此设立。在最初的设想中,灿星制作的节目既可以给星空卫视在境外播,又可以卖给国内的电视台。既解决了星空卫视的节目来源问题,又能给公司增加收入。
此前跟随田明的一整个综艺节目团队几乎都来到了灿星,虽是另起炉灶,但团队里仍是熟悉的搭档,那时甚至开会还会去东方卫视的会议室。走出体制的人们制造了比《中国达人秀》更大的辉煌。《中国好声音》成为国内一档“现象级”的娱乐节目,并开创与电视台广告分成的模式。通过与浙江卫视的收视率对赌,灿星制作拿走了《中国好声音》大部分的广告收入(业内传言是70%)。灿星成为星空传媒旗下最为赚钱的业务。
默多克估计怎么都没想到,是灿星拯救了摇摇欲坠的星空传媒。多年的经历也让他认清了中国市场的现状,再加上中国业务在整个新闻集团旗下无足轻重,退出中国市场成为老默的一个选项。另一边,为了留住田明和他的团队,黎瑞刚想到了MBO(管理层收购)。毕竟,以田明团队的能力,从星空出走再成立一家新的公司并不难办到,实行股权激励很有必要。今年年初,默多克、华人文化基金、星空传媒团队三方达成协议,默多克将彻底退出中国,他手中的47%的股权将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