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励志正能量>清平乐村居的文包诗

清平乐村居的文包诗

详细内容

清平乐村居的文包诗(一)

文包诗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一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这类课文,有的是全诗照引,诗文共融;有的是凸现名句,写出场景,文章中包含诗句,故名“文包诗”。在这类课文中,文章(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体的佳作。所以,“文包诗”此类文章的教学,不同于一般课文的教学,它要借文学诗,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习得某种方法,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祖国语

言文字美。

一、但愿人长久

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苏轼。有一年,他被朝廷派往密州去做官。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

吟诵起来: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二、黄鹤楼送别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华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jiàn)行。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

清平乐村居的文包诗(二)

文包词《清平月村居》

教学目标

1、回顾文包诗《黄鹤楼送别》一文,感悟由文到诗的构段方式以及合理想象,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等再现诗歌创作过程的表达方法。

2、运用由文到诗的构段方式以及合理想象,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等再现诗歌创作过程的表达方法将宋词《清平月村居》改写成“文包词”。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由文到诗的构段方式以及合理想象,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等再现诗歌创作过程的表达方法将宋词《清平月村居》改写成“文包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1、【ppt出示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黄鹤楼送别》】还记得这两篇文章吗?想想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指名学生交流

2、是呀!“文包诗”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文体,它通过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形象地再现了诗歌的创作情景,让人读了一目了然。我们刚刚学了《黄鹤楼送别》,诗中的景、情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就尝试用这种方法来写写《清平乐村居》。

二、范文引路,感悟表达

1、无论是诗,还是词,都是作者想表达的一份情,【ppt出示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依依惜别)

2、课文《黄鹤楼送别》抓住了哪几个画面层层递进,淋漓尽致地再现这“千古一别”的呢?【标红“辞”】请同学们打开书,回忆回忆。

3、学生交流,相机补白,引导学生诵读

a、“赏景藏情图”(板书)

是呀,此时无声胜有声,谁能读出这份藏在内心深处的惜别之情!【ppt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学生读后师述写法)作者通过想象,抓住了李孟二人的动作表现了内心深处的依依惜别之情。这种写法特别妙,值得同学们借鉴。

b、“依依话别图”(板书)

分角色朗读。【ppt出示第三自然段】(哪两位同学愿意演绎一下李孟二人的动人话别)

师述:虽然只是一段简短的对话,但我们却感受到了其间无限的深情。

因此,不管是读文章,还是写文章,都要学会抓住人物的对话体会、表现人物的情感。

c、“伫立江边图”(板书)

对,此时此刻,所有的送别之情都定格在了江边那凝视滔滔江水,吟诗作别的孤独背影上,齐读【ppt出示:岸边杨柳依依„„流向天边】

此情此景,令李白内心的情感喷薄而出,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ppt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配乐齐读

3、小结

作者围绕着这份别情,想象了赏景藏情、依依话别、伫立江边图三幅感人的画面,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语言及江边的美景层层递进,使这份“千古一别”跃然纸上,让人读来如临其境。

三、迁移运用,再现意境。

1、同学们,有人说,一首诗词一幅画,一首诗词一份情!还记得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吗?他一生都在为抗金事业而不懈努力,但却屡遭奸臣打击、排挤。42岁时,他被贬到了远离战火的江西上饶。在那儿他一住就是20年!还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名词【ppt出示词《清平乐村居》】学生齐读

2、读后提问,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指名交流(表达了作者对农村安居乐业生活的向往)

3、静下心来回忆这首词,想想哪些画面突出表现了词人的这份情?

学生交流、相机板书(乡村美景、翁媪相媚、三儿劳作)

4、下面,就让我们图文对照,在悠扬而又温馨的音乐声中,张开想象的翅膀,抓住乡村的美景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写写诗人的这份情吧!【【ppt习作提纲】音乐】

学生习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师生评点,诵读抒怀

1、指名读习作:谁愿意把你写得读一读?师述:同学们仔细听,看看他是不是展开了合理的想象,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画面,表现诗人对安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2、学生评点:你们觉得他写得怎样?

a、对景的评点要点:

写景有条理:按照由近到远抓住“溪——草——屋”来叙述;

写得美:潺潺的小溪,绿绿的荷叶,粉嘟嘟的荷花,青青的小草,低矮的茅屋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的宁静祥和的村居,也暗示了辛弃疾的追求。

b、对人的评点要点:

通过合理的想象,再现了“翁媪相媚图”、“两儿劳作图”、“小儿无赖图”,让我们感受到了这家人安居乐业的生活;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写,写出了翁媪的“醉”与“喜”。

3、同学们,老师在巡视的时候,发现**同学将“翁媪相媚图”写得特别出色,我们请她读一读?

同学们课一定要用心倾听,别人的写得特别出彩的地方,要悄悄地记在心中,为我所用。(学生认真倾听)

教师评点(你看,在小作者的笔下,翁媪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句话语,都包含这浓浓的情,这与小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是分不开的。

4、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他们语言精练,意境幽美。今天,我们师生通过图文对照,合理想象,描绘了如诗如画的村景,叙述了安居乐业的画面,再现了词人辛弃疾创作《清平乐村居》的过程,让人读来感触颇深。

现在,就让我们我们把眼中的景,心中的情融入这如圣曲一般美好的《清平乐村居》中(音乐响起)学生齐读

板书:

合理想象

茅檐小溪图赏景藏情图动作

翁媪相媚图情依依话别图语言

三儿劳作图伫立江边图景色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