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游泳教学设计
详细内容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游泳》是人教版中职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的诗歌鉴赏课文,是诗人毛泽东抒发心中炽热的爱国激情,立志扭转乾坤,体现雄心壮志的一首好诗。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味其不畏艰险,急流勇进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让学生在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学到相关知识,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2、知识与能力目标: 结合背景材料,深入分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并进而理解表现形式,特别是情景交融、联想与想象、运用典故等方法。 3、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从听觉上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朗诵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美感,练习飞并驾驭自己的想象力;进而练习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记录下来。教学重点: 1、理解句意,概括此词的中心。 2、理解本词中的想象,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教学难点:诗词中的联想与想象 教学过程: 1、时代背景:这首词作于1956年6月初。当时国内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胜利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快速发展。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形势十分喜人。毛泽东同志豪情满怀地巡视南方,三次畅游长江,并把这些感受寄寓于这首词中。读了这首词便能感受到当时的时代气氛和诗人强烈的感情。 2、了解词的思路,初步理解词意。 提问:上阕写了哪些具体内容? 明确:写了游泳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横渡长江,与风浪搏斗的豪情。提问:下阕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描绘治理长江的现实图景和光辉前景,表现了诗人的伟大气魄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提问:上阕写游泳,下阕写治理长江的宏图,诗人在构思时是怎样把两者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 明确:主要靠诗人的联想。联想是构思诗篇不可缺少的环节。有了奇特巧妙的联想,才能写出新颖独到的诗篇。本词上、下阕,从表面上看写的似乎是两件不相关的事,实质是环环相连,丝丝入扣,密不可分。本词由横渡长江即目所见的情景和触景而生的豪情,自然地联想起孔子的名言。由大江东去,日夜奔流的情景,自然地联想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一日千里。这就从上阕顺理成章地转入下阕,畅想建设长江的宏图,开拓出一个新的艺术境界。本词思路顺畅,境界开阔。 3、边读边讲,师生讨论,进一步理解课文。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提问:课文注释告诉我们,这两句的意思是,刚到过长沙,又来到武昌。如果素朴地照实写来,便索然无味。本词的表述,却效果很好,其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1)用了两首民间歌谣,以两个带地方特色的事物来指代长沙和武汉,并点明游泳的地点,这就显得意趣盎然。“长沙水”,指长沙南门口“白沙井”的井水。白沙井水,名“沙水”。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沙水清澈甘美,驰名远近,在这里指代长沙市。“武昌鱼”,因主要产地在湖北省古武昌县(今鄂城县)的梁子湖而得名。三国时吴主孙皓(孙权的孙子)从建邺(今南京)迁都武昌,当时有人反对迁都,编出童谣:“宁饮建邺水,不食武昌鱼。”词中这两句便是从这些歌谣演化出来的。(2)用“才”“又”两个副词相互呼应,表现出时间的短暂和行程的紧促。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这句话写游泳时所见。极:尽。楚天:楚地的天空。大意是:横渡波涛汹涌的万里长江,放眼远望,觉得楚地十分开阔。 提问:“舒”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舒”字既写诗人所见,又写诗人所感。景和情在这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提问:这三句的大意是什么?表达上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这三句的大意是:任凭长江上风吹浪打,在水里游泳,不过如清静的庭院里随意散步一样。今天的游泳使自己体会到一种真正的舒畅。在表达上运用对比的方法。江面上风急浪高,充满着危险;在清静的庭院里散步,既轻松又安稳。诗人把两者加以比较,认为风急浪高并不可怕,还不如“闲庭信步”。一个“胜”字,抑前扬后,非常巧妙。经过这样比较,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在风浪中游泳的轻松自如,并抒发他迎战风浪,急流勇进的革命豪情。宽馀:宽余,宽阔舒畅的感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逝:过去、消失。斯:这,指流水。夫:语气助词,相当于“啊”字,表疑问中兼有感叹。水调歌头游泳教学设计 这两句的大意是:孔子在河边上说:“一切事物的流逝就像这流水一样吧!”提问:这两句在词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既是对上阕内容的总结,又为转入下阕作了准备。孔子这句名言常被人用来勉励人们珍惜时间,自强不息。诗人在这里赋予新的含义,即勉励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也要珍惜时间,只争朝夕。有了这两句诗的铺垫,就很自然地转入下阕,描写治理长江的宏图。按一般规定,“逝者如斯夫”前面要有引号。词里可以不用。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提问:这三句构成怎样的画面?它们在词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帆船在江中乘风疾驰,龟蛇二山隔江静立,一动一静,动静结合,构成一幅即将出现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图景。 这三句,紧承上阕,表明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在抓紧时间,开始实施全面改造长江的宏伟规划。“起宏图”三字便是这一思想的形象表述。这三字还领起下面五句,把现实和理想紧密地结合起来。由学生朗读五句后,再分层读讲。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堑qiàn:壕沟。天堑:天然险要之地。这里指长江。这两句的大意是:一座大桥凌空横架在长江南北,长江天险从此变成畅通无阻的大道。 提问:长江大桥建成于1957年10月初,这首词写于1956年6月初,这两 句好诗是怎样写出来的?读了这两句诗为什么会感到气势磅礴? 明确:这两句诗不是现实的反映,而是想象的产物。想象是创造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丰富的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诗人激情的产物。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用了一个“飞”字,使两句诗显得气势磅礴。它不仅传神地描绘了大桥凌空架设的雄伟气势,而且表现了建设速度之快。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西江:指从四川省宜宾到湖北省宜昌一段长江,因自西而下,故称西江。石壁:指规划中的三峡拦河大坝(可出示三峡发电站蓝图)。云雨:这里指雨水。战国时楚人宋玉在《高唐赋》序中记宋玉告诉楚襄王,说先王(楚怀王)游高唐,梦见巫山神女,女神说她“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所以有“巫山云雨”之说。巫山山脉是我国暴雨中心之一。这里说“巫山云雨”,就是依据上述传说借指长江上游的。高峡:指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这里峡谷崖壁陡峭,高出江面常达五百公尺以上,巫峡一带高达一千公尺以上,故称“高峡”。平湖:指长江三峡大水库。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要在西江建起一道拦江大坝,拦住巫山山脉的雨水,让高峡出现一个波平浪静的人工湖。 提问:这三句与前面两句在程度上有什么不同?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前面两句虽然写的是想象中的事,但长江大桥毕竟已在紧张地进行施工;后面三句纯属想象,至今尚未成为现实。这一想象比前者更大胆、更绚丽。这样写可以进一步展示宏伟的远景建设,表现中国人民治理长江的伟大气魄,同时,也为下文的描写作了铺垫。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神女:巫山神女。据宋玉《高唐赋》所说,赤帝的女儿瑶姬,葬于巫山之阳,故称“巫山神女”。北宋李等编的《太平广记》、南宋陆游的《入蜀记》和范成大的《吴船录》等记载:神女瑶姬,曾在巫山助大禹治水。疏凿三峡成功后,即化为神女石(即巫山十二峰之一的神女峰),伫立峰顶,守望三峡。应:料想,大概。当:该当,应当。这两句的大意是:那巫山神女大概还健在吧,她眼看这些巨大的变化一定会感到非常惊讶。 提问:化用这些神话传说对表述主题和创造意境起什么作用? 明确:化用这些古老、美丽的神话传说,可以衬托出人间的巨大变化,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同时,使意境更加瑰丽、宏阔。 集体朗读一遍。 4.归纳主题。 师生共同讨论本词的主题,最后归纳为:这首词,通过畅游长江所见、所感的描写和层层联想,热情赞颂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展示了祖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抒发了迎着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 5.学习、把握本词的构思,体会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加深对本词的理解,进而认识联想和想象是诗歌不可缺少的特点。 联想和想象是诗歌基本特证之一,也是构思不可缺少的环节。有了丰富奇特的想象和联想,才能创造出生动的意象,感人的意境。这首词之所以写得充满诗情画意,意境宏伟、壮美,主要得力于联想和想象。 提问:本词巧妙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表现在何处? 明确:一开始,诗人写的是实事、实景,接着由实生虚,突然浮想联翩,联想的翅膀飞向古老的时代,想起哲人孔子的名言。星移斗转,大江东去,这一切 都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诗人以此来教育人们: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分秒必争。诗人的眼光再次回到现实,看到的情景是令人振奋的:长江大桥的建造正在紧张地进行。这时,诗人满怀激情,想象和联想特别活跃,勾画出一桥凌空飞架的壮观场面,并由当前已着手建造的大桥,进而想象出在规划中的三峡水利工程。从祖国建设的日新月异,联想到有关巫山神女的神话传说,借神女的惊叹来反映人间变化之大。通过联想和想象,把现实与理想,人事与仙境,自然景物与社会画面、神话传说结合起来,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强烈的浪漫色彩,既有效地表现了主题,又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业布置: 1.完成“思考和练习”二、三、四。2.背诵本词(课外完成)。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水调歌头游泳教学设计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毛主席畅游长江后向群众招手刚饮过长沙的水, 现又吃了武昌鱼。 我在万里长江上横渡, 举目眺望舒展的长空。 哪管得风吹浪涌, 这一切犹如信步闲庭, 今天我终可以尽情流连。 孔子在岸边叹道: 光阴如流水般远去了! 江面风帆飘荡, 龟蛇二山静静伫立, 胸中宏图升起。 大桥飞跨沟通南北, 长江天堑将会畅行无阻。 我还要在长江西边竖起大坝, 斩断巫山多雨的洪水, 让三峡出现平坦的水库。 神女想必很健康, 但她会惊愕世界变了模样 [编辑本段]【注释】 1.游泳:一九五六年六月,作者曾由武昌游泳横渡长江,到达汉口。 1955年6月,毛主席横渡长江2.长沙水:1958年12月21日作者自注:“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所谓无沙水,地在长沙城东,有一个有名的„白沙井‟。” 3.武昌鱼:据《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记载:吴主孙皓要把都城从建业(故城在今南京市南)迁到武昌,老百姓不愿意,有童谣说:“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里化用。武昌鱼,指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鳊鱼,称团头鳊或团头鲂。 4.极目楚天舒:极目,放眼远望。武昌一带在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的范围,所以作者把这一带的天空叫“楚天”。舒,舒展,开阔。柳永词《雨霖铃》:“暮霭沉沉楚天阔”。作者在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一日给黄炎培的信中说:“游长江二小时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 5.宽余:指神态舒缓,心情畅快。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河边,说道:“奔流而去的是这样匆忙啊!白天黑夜地不停留。”) 7.风樯(qiáng):樯,桅杆。风樯,指帆船。 8.龟蛇:见《菩萨蛮·黄鹤楼》“龟蛇锁大江”注。 9.一桥飞架南北:指当时正在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一九五八年版《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和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作者曾将此句改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后经作者同意恢复原句。 10.天堑(qiàn):堑,沟壕。古人把长江视为“天堑”。据《南史·孔范传》记载,隋伐陈,孔范向陈后主说:“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 11.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将来还打算在鄂西川东长江三峡一带建立巨型水坝(“西江石壁”)蓄水发电,水坝上游原来高峡间狭窄汹涌的江面将变为平静的大湖。到那时,巫山的雨水也都得流入这个“平湖”里来。巫山上的神女当然会健在如故,她看到这种意外的景象,该惊叹世界真是大变样了。巫山,在四川省巫山县东南。巫山形成的峡谷巫峡和上游的瞿塘峡、下游的西陵峡合称三峡。”巫山云雨“,传楚宋玉《高唐赋·序》说,楚怀王在游云梦泽的高唐时曾梦与巫山神女遇,神女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这里只是借用这个故事中的字面和人物。 [编辑本段]【题解】 一九五六年六月一日,毛泽东从武昌游过长江到达汉口。六月三日,第二次游过长江,从汉阳穿过长江大桥桥洞到武昌。四日,第三次游过长江,也是从汉阳到武昌。 受毛主席影响,黑龙江人横渡松花江 [编辑本段]【相关链接:长江上的桥梁】 武汉长江公路桥 武汉长江公路桥是国家“八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大桥长3227.4米,主桥长1877米。有3个大跨,主跨为400米,两边跨为180米。该桥于1994年底建成通车。 武汉长江二桥 武汉长江二桥位于武汉长江大桥下游12公里处,为双塔双索面钢筋混凝土斜拉公路桥。大桥北起汉口黄浦路三层立交桥,跨越长江至武昌徐东路落地,全长4407.6米,正桥长1876米,宽26米,主跨为400米,设6车道,日通车能力5万辆。该桥于1991年开始兴建,1995年6月通车。 武汉白沙洲大桥 武汉白沙洲大桥是长江武汉段的第三座大桥,位于武汉长江大桥上游8.6公里处,全长3586.38米,其中正桥长2458米,引桥长1128.38米。桥面净宽26.5米,6车道。设计时速80公里,日通车能力5万辆次。该桥于1997年3月28日正式开工建设。 鄂黄大桥 湖北鄂黄长江大桥是北京至广州106国道跨越长江,连接鄂城、黄冈两座中等城市的特大桥梁。鄂黄大桥全长3245米,其中主桥长1290米,为五跨连续双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主塔高172.3米。桥面宽24.5米(不含布索区宽度),设计为双向四车道。荷载标准:汽车-超20级,挂车-120。设有先进的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供电照明工程、收费、通信、监控三大系统及景观工程。概算总投资9.108亿元,建设工期四年。 南京长江大桥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1 2 3 4 1.学习、体会诗人敢于迎着风浪前进的大无畏精神以及治理长江,改造中华的伟大气魄。 2.学习、体会这首词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浓郁的诗味。 3.学习丰富、瑰丽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 4.学习本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设想 从研究这首词上、下阕内在联系入手,抓住想象、联想这两个环节,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浪漫主义精神和浓郁的诗味,进而学习大无畏精神,坚定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信念。 教学时数1教时。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沁园春·长沙》。 2.播放这首词的朗读录音带,初步感受本词的豪迈气魄和浓郁的诗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指导预习: 1.轻声朗读本词一遍。 2.根据“预习提示”第2、3节以及课文注释进行自学、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并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研习新课 1.时代背景介绍。 这首词作于1956年6月初。当时国内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胜利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快速发展。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形势十分喜人。毛泽东同志豪情满怀地巡视南方,三次畅游长江,并把这些感受寄寓于这首词中。读了这首词便能感受到当时的时代气氛和诗人强烈的感情。 2.了解词的思路,初步理解词意。 提问:上阕写了哪些具体内容? 明确:写了游泳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横渡长江,与风浪搏斗的豪情。 提问:下阕写了哪些内容? 1 明确:描绘治理长江的现实图景和光辉前景,表现了诗人的伟大气魄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提问:上阕写游泳,下阕写治理长江的宏图,诗人在构思时是怎样把两者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 明确:主要靠诗人的联想。联想是构思诗篇不可缺少的环节。有了奇特巧妙的联想,才能写出新颖独到的诗篇。本词上、下阕,从表面上看写的似乎是两件不相关的事,实质是环环相连,丝丝入扣,密不可分。本词由横渡长江即目所见的情景和触景而生的豪情,自然地联想起孔子的名言。由大江东去,日夜奔流的情景,自然地联想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一日千里。这就从上阕顺理成章地转入下阕,畅想建设长江的宏图,开拓出一个新的艺术境界。本词思路顺畅,境界开阔。 3.边读边讲,师生讨论,进一步理解课文。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提问:课文注释告诉我们,这两句的意思是,刚到过长沙,又来到武昌。如果素朴地照实写来,便索然无味。本词的表述,却效果很好,其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1)用了两首民间歌谣,以两个带地方特色的事物来指代长沙和武汉,并点明游泳的地点,这就显得意趣盎然。“长沙水”,指长沙南门口“白沙井”的井水。白沙井水,名“沙水”。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沙水清澈甘美,驰名远近,在这里指代长沙市。“武昌鱼”,因主要产地在湖北省古武昌县(今鄂城县)的梁子湖而得名。三国时吴主孙皓(孙权的孙子)从建邺(今南京)迁都武昌,当时有人反对迁都,编出童谣:“宁饮建邺水,不食武昌鱼。”词中这两句便是从这些歌谣演化出来的。(2)用“才”“又”两个副词相互呼应,表现出时间的短暂和行程的紧促。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这句话写游泳时所见。极:尽。楚天:楚地的天空。大意是:横渡波涛汹涌的万里长江,放眼远望,觉得楚地十分开阔。 提问:“舒”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舒”字既写诗人所见,又写诗人所感。景和情在这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提问:这三句的大意是什么?表达上运用了什么手法? 2 明确:这三句的大意是:任凭长江上风吹浪打,在水里游泳,不过如清静的庭院里随意散步一样。今天的游泳使自己体会到一种真正的舒畅。在表达上运用对比的方法。江面上风急浪高,充满着危险;在清静的庭院里散步,既轻松又安稳。诗人把两者加以比较,认为风急浪高并不可怕,还不如“闲庭信步”。一个“胜”字,抑前扬后,非常巧妙。经过这样比较,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在风浪中游泳的轻松自如,并抒发他迎战风浪,急流勇进的革命豪情。宽馀:宽余,宽阔舒畅的感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逝:过去、消失。斯:这,指流水。夫:语气助词,相当于“啊”字,表疑问中兼有感叹。这两句的大意是:孔子在河边上说:“一切事物的流逝就像这流水一样吧!”提问:这两句在词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既是对上阕内容的总结,又为转入下阕作了准备。孔子这句名言常被人用来勉励人们珍惜时间,自强不息。诗人在这里赋予新的含义,即勉励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也要珍惜时间,只争朝夕。有了这两句诗的铺垫,就很自然地转入下阕,描写治理长江的宏图。按一般规定,“逝者如斯夫”前面要有引号。词里可以不用。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提问:这三句构成怎样的画面?它们在词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帆船在江中乘风疾驰,龟蛇二山隔江静立,一动一静,动静结合,构成一幅即将出现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图景。 这三句,紧承上阕,表明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在抓紧时间,开始实施全面改造长江的宏伟规划。“起宏图”三字便是这一思想的形象表述。这三字还领起下面五句,把现实和理想紧密地结合起来。由学生朗读五句后,再分层读讲。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堑qiàn:壕沟。天堑:天然险要之地。这里指长江。这两句的大意是:一座大桥凌空横架在长江南北,长江天险从此变成畅通无阻的大道。 提问:长江大桥建成于1957年10月初,这首词写于1956年6月初,这两句好诗是怎样写出来的?读了这两句诗为什么会感到气势磅礴? 明确:这两句诗不是现实的反映,而是想象的产物。想象是创造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丰富的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诗人激情的产物。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3 用了一个“飞”字,使两句诗显得气势磅礴。它不仅传神地描绘了大桥凌空架设的雄伟气势,而且表现了建设速度之快。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西江:指从四川省宜宾到湖北省宜昌一段长江,因自西而下,故称西江。石壁:指规划中的三峡拦河大坝(可出示三峡发电站蓝图)。云雨:这里指雨水。战国时楚人宋玉在《高唐赋》序中记宋玉告诉楚襄王,说先王(楚怀王)游高唐,梦见巫山神女,女神说她“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所以有“巫山云雨”之说。巫山山脉是我国暴雨中心之一。这里说“巫山云雨”,就是依据上述传说借指长江上游的。高峡:指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这里峡谷崖壁陡峭,高出江面常达五百公尺以上,巫峡一带高达一千公尺以上,故称“高峡”。平湖:指长江三峡大水库。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要在西江建起一道拦江大坝,拦住巫山山脉的雨水,让高峡出现一个波平浪静的人工湖。 提问:这三句与前面两句在程度上有什么不同?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前面两句虽然写的是想象中的事,但长江大桥毕竟已在紧张地进行施工;后面三句纯属想象,至今尚未成为现实。这一想象比前者更大胆、更绚丽。这样写可以进一步展示宏伟的远景建设,表现中国人民治理长江的伟大气魄,同时,也为下文的描写作了铺垫。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神女:巫山神女。据宋玉《高唐赋》所说,赤帝的女儿瑶姬,葬于巫山之阳,故称“巫山神女”。北宋李等编的《太平广记》、南宋陆游的《入蜀记》和范成大的《吴船录》等记载:神女瑶姬,曾在巫山助大禹治水。疏凿三峡成功后,即化为神女石(即巫山十二峰之一的神女峰),伫立峰顶,守望三峡。应:料想,大概。当:该当,应当。这两句的大意是:那巫山神女大概还健在吧,她眼看这些巨大的变化一定会感到非常惊讶。 提问:化用这些神话传说对表述主题和创造意境起什么作用? 明确:化用这些古老、美丽的神话传说,可以衬托出人间的巨大变化,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同时,使意境更加瑰丽、宏阔。 集体朗读一遍。 4.归纳主题。 师生共同讨论本词的主题,最后归纳为:这首词,通过畅游长江所见、所感的描写和层层联想,热情赞颂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展示了祖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抒发了迎着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 4 5.学习、把握本词的构思,体会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加深对本词的理解,进而认识联想和想象是诗歌不可缺少的特点。 联想和想象是诗歌基本特证之一,也是构思不可缺少的环节。有了丰富奇特的想象和联想,才能创造出生动的意象,感人的意境。这首词之所以写得充满诗情画意,意境宏伟、壮美,主要得力于联想和想象。 提问:本词巧妙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表现在何处?水调歌头游泳教学设计 明确:一开始,诗人写的是实事、实景,接着由实生虚,突然浮想联翩,联想的翅膀飞向古老的时代,想起哲人孔子的名言。星移斗转,大江东去,这一切都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诗人以此来教育人们: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分秒必争。诗人的眼光再次回到现实,看到的情景是令人振奋的:长江大桥的建造正在紧张地进行。这时,诗人满怀激情,想象和联想特别活跃,勾画出一桥凌空飞架的壮观场面,并由当前已着手建造的大桥,进而想象出在规划中的三峡水利工程。从祖国建设的日新月异,联想到有关巫山神女的神话传说,借神女的惊叹来反映人间变化之大。通过联想和想象,把现实与理想,人事与仙境,自然景物与社会画面、神话传说结合起来,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强烈的浪漫色彩,既有效地表现了主题,又给人以美的享受。 巩固练习: 1.完成“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2.背诵本词(课外完成)。 ⑴游泳:1956年6月,作者曾由武昌游泳横渡长江,到达汉口。 ⑵长沙水:1958年12月21日作者自注:“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所谓无沙水,地在长沙城东,有一个有名的„白沙井‟。” ⑶武昌鱼:据《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记载,吴主孙皓要把都城从建业(故城在今南京市南)迁到武昌,老百姓不愿意,有童谣说:“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里化用。武昌鱼,指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鳊鱼,称团头鳊或团头鲂。 ⑷极目楚天舒:极目,放眼远望。武昌一带在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的范围,所以作者把这一带的天空叫“楚天”。舒,舒展,开阔。柳永词《雨霖铃》:“暮霭沉沉楚天阔。”作者在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一日给黄炎培的信中说:“游长江二小时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 ⑸宽馀(yú):字从食从余,余本意为“剩下的”,“食”和“余”联合起来表示“用餐后剩下的食物”。指神态舒缓,心情畅快。 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惜。 ⑺风樯(qiáng):樯,桅杆。风樯,指帆船。 5 水调歌头·游泳 1.结合背景材料,深入分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并进而理解表现形式,特别是情景交融、联想与想象、运用典故等方法。 2.掌握诗歌中所涉及的语言知识,特别是一些词语的准确含义 1.掌握诗歌中有关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理解句意,概括此词的中心。 3.理解本词中的想象,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诗词中的联想与想象 运用多媒体课件穿插大量图片,加深对本诗的赏析和理解。 1课时 一、检查上节作业 背诵《沁园春•长沙》 二、导入 我们先来看一首小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毛泽东)这是毛泽东16时的时候一次升学考试的作文,名人少年多立志,这首诗给我们的是一种感觉是:万里江山我为主。这种立志扭转乾坤的雄心壮志,可以说贯穿了毛的一生,在任何恶劣的历史关头都能坦然面对一切,指点江山,笑对风雨,就连他的爱好也是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毛泽东喜欢游泳,几次横渡长江,虽然风高浪急,但在毛泽东眼里,却是小菜一碟,“长江横渡只等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有关游泳的词《水调歌头·游泳》,再来体味其不畏艰险,急流勇进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三、学生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四、分析词句理解内容。 1、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写作者的行踪。 提问:为什么不说“才留长沙步,又到武昌行”?为什么不说“才饮长沙酒,又食武昌豆”?(诗要用形象思维,不宜直说,诗又要合乎逻辑的思路,题目是游泳,就要与“水”有关,因此“长沙水”“武昌鱼”均入诗中) 明确:作者当年视察大江南北,兴致很高,行迹匆匆,“才”、“又”两个副词说明了时间短暂。行程紧促。这种乐观开朗的心境是全词之主调。 2、“万里长江横渡„„今日得宽余”正面描绘作者畅游长江时的感受。 提问:作者游于长江时的感受如何?从哪些词语表现出来?(心胸开阔、豪迈自信)明确:作者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在开阔的江面上游泳,十分欢快,十分惬意。一个“楚天舒”的“舒”,从侧面写出心中之舒畅开朗:“得宽余”,则从正面写出心中的舒展与自在。长江风大浪急,但却“胜似闲庭信步”,多么从容,多么豪迈!从中透露出建国伊始,祖国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巧用典故以抒写诗人之志。 提问:孔子的语录流传后世很多,为什么作者偏偏想到这句话呢?(题目既是“游泳”,必须与“水”相关才可入诗。孔子面对江水一去不复返而生感叹,正好与眼下滔滔而而去的长江之水相贴近) 讲解:作者联想到孔子面对河水而发浩叹是十分自然的,这中间的媒介即是“水”。但作者的用意却又有新的内容。孔子在发感慨,时间一去不返,作者在这里进一步表明,正因为时间宝贵,所以应该抓紧大好时机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是无可奈何的叹息,而是只争朝夕的激励。同时,这个典故亦为过渡到下阙做了准备。 4、“风樯动„„天堑变通途”写出长江大桥的建设,气势宏伟,速度惊人。 讲解:这是写正在建设中的长江大桥图景,“动”“静”“起”“飞”“变”一连串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不但写出游于长江之所见,而且展现了祖国建设的巨大变化与建设的迅速。这正是建国伊始,整个经济建设大好形势的缩影。 5、“更立西江石壁„„当惊世界殊”展望长江开发建设的美好前景,充满自豪之情。提问:词中说要进一步开发改造长江之水,那是怎样的一个规划?有什么特点?(大坝十分坚固——石壁,将上游的水蓄积起来——截断巫山云雨,水库的位置很高——高峡出平湖) 讲解:这是写设想中的全面建设开发长江资源的蓝图。开发长江,利用水资源是几代人的梦想,只有江山回到人民手中,这一梦想才有可能实现。作者对词语颇有推敲,使之富有诗味儿,不说大坝而说“石壁”;不说上游流水,而说“巫山云雨”;不说高山水库,而说“高峡出平湖”。用语典雅得体,更富有艺术美感。这里又有一个神话联想——巫山神女的故事,那是因为巫山在长江上游,由武汉沿长江上溯,自然可达巫山,既到得巫山,便自然想到神女峰及其名称来历。因此,词的最后一句便巧借神女之传说,设想神女如果活到今天,也该惊叹于世间的巨大变化。可以说是自然贴切,意味深长。这首词无疑抒发的是改造自然的宏大愿望和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赞美。水调歌头游泳教学设计 五、总结艺术特色: 本词运用了丰富奇特的联想和想象。 发挥惊人的艺术想象力,运用丰富奇特的联想,是本词较为突出的手法。词篇由横渡长江即目所见情景和触景而生的豪情,联想到孔子的名言,并赋以新意,突出了诗人伟大的胸襟和气魄。由大江东去,日夜奔流,自然地联想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一日千里。由眼前的龟蛇二山相对,万舟争渡而联想到大桥凌空飞架,并由当前的建设进而联想想象中的三峡水利工程。从祖国建设的日新月异联想到神话故事中的神女,借神女的惊叹来反映人间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变化,从而突出了全词的中心思想。 六、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阅读下面毛泽东这首题为《七律送瘟神》的诗,谈一谈它是怎样展开联想或想象的?其依据是什么?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摇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作者:王晓峰 邮箱:163ad.m@163. 教材依据: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3、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 2)诵读品味法。 2、教具准备:电脑、PPT课件等。 3、教时安排:1教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唤起体验 (出示明月图片,并播放背景音乐)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 (出示李白、王建、张九龄等人的关于明月的诗句)(请学生齐读)引发问题:见到明月就会引起人们的无限感慨,那么中秋的明月又会添置什么样的情愫呢? 引导学生探讨交流——“月圆人团圆” 引发问题:如果在中秋团圆时节,你和亲人不能相聚,你会如何呢? 引导学生理解“离人”情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2、明确学习目标与作者情况(出示相关课件)。 二、朗读体会 1、听读感知:播放课文录音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词文内容。 2、朗读体会:“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要求: 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有情有味地读。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 3、谈谈感受:自由读后,引导学生从苏轼的角度谈谈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教师给予评价。 丙辰年的中秋夜,孤身在密州的苏轼一边饮酒,一边赏月。他端起酒杯,遥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于是,只好在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我陶醉,清冷的月宫怎么比得上人间!夜色渐渐的深了,月亮还是那般明亮,他回到了房里准备休息。只见那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又慢慢贴近雕花的窗户,却照得我无法入眠!他想:那可人的月亮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别离的时候又圆又亮?哎!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天隐藏、晴天出来,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永久圆全。既然如此,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吧! 三、品味探究 1、解读小序,明确“中秋”“达旦”“大醉”“子由”词语的意思。问题:小序部分有什么作用? 播放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的在百家讲坛的解说视频,帮助理解。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背景和写作目的——怀念弟弟子由。 2、自读词文,思考讨论 幻灯片出示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词文内容,已完成对词内容的理解。 3、品味词句,体会诗情。 1)诵读全词:女生读上半阙,男生读下半阙。(要读出情景交融的意味) 2)找出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够表明作者情感的词句,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并尝试分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点拨。 4、师生共同完成对词文重点语句的理解。 (1)读词的上阕: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播放康震教授的解说视频,辅助理解。 点拨:“我欲乘风归去”,明白的说出了他的这种矛盾的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望情于现实。在这时,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何似在人间”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也显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2)读词的下阕: ①思考:“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提示:这句话是在责问月亮:你对人不应该有怨恨呀,但你为什 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呢?词人借此来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 以“不关我月,是君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应“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句的对话练习,来充分理解怀子由的离愁别绪。 ②体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教师点拨长久与婵娟 引发:好的作品能让我们更好更多地读出自己所思所悟的东西。通过下列句式说出你的看法与理解 千年后你的一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 挑起回音袅袅……我明白 ———————————— 明确: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5、明确:上阕:望月-思归下阕:责月-怀人 四、拓展总结 1、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