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写作指导>乡愁味道

乡愁味道

详细内容

篇一:《乡愁的味道》

乡愁的味道

□宋光茂

年轻时,一味贪恋外面的世界,不懂得乡愁,品不到乡愁的味道。及至上了些年纪,乡愁在心田里萌芽了,乡愁的味道愈益散发开来。年纪越长,乡愁的味道越浓烈起来,钻到你骨子里,附到你的肺腑上,融入你的血脉里。或许“落叶归根”的愿望正是从乡愁自然生成的吧。

我试图用酸甜苦辣,或者它们的某种混合的味道,来述说乡愁,但又觉得无一恰切。或许乡愁的味道压根儿就不是生理的感受。每当有家乡的人来,我最希望他带来一桶家乡的泉水。我是思恋家乡泉水沁人透彻的清爽和浅浅的甘甜吗?不是。母亲在世时,一见到新挑回家的泉水,就趴在水桶边“咚咚咚”地喝个够,一年春夏秋三季皆如此,一直喝到八十多岁高龄。泉水寄托着我思念的味道啊!

小时候,我最喜欢在泉边玩耍。那是用巨石垒成深约一米的长方池,泉水从泉眼里不动声响地翻涌出来,又从巨石间的缝隙里挤出去,在巨石下面冲出一方水湾,泉水流出水湾,汇入村前的那条小河。每到夏季麦收时节,我和小伙伴们把麦秸一截一截地插起来,连到一人多长,把一端放到泉池里,站在泉边巨石上用麦秸吸吮那新涌出的泉水。泉水的甘洌和着麦秸的清香,把我们这些调皮的孩儿们个个都定在了那块巨石上,微微眯上了眼睛,享受着,如同婴儿吸吮着妈妈的乳汁,一直吸到肚子撑了才回过神来。家乡的泉水里带着多少童年幸福的味道啊!

等到上了初中,泉水的童趣已被学业的压力覆盖了,但我每天仍然离不了泉水的浸润。村里没有初中学校,每天凌晨我和同学们经过泉边,翻过一座山梁,到三四里外的邻村上学。一早起来,从不在家里洗手洗脸,而是来到泉边,蹲在泉池边上,用手捧住哗哗的泉水泼在脸上,顿觉清醒,如同补上了睡眠的不足。古人说“糊涂脸水聪明枕”,用我家乡的泉水洗脸却不然,它立时让人清醒。走上工作岗位后,家乡的泉水更让游子保持聪明不糊涂,自己的起点就浸泡在那池泉水中哦。

冬季的凌晨,泉池上总是罩着一层水雾。我们在泉水湾边洗脸,用手轻轻拨弄着水雾,就感觉到泉水的温度,掬两捧冲到脸上,脸上暖暖的。那时候,身上也不带手巾,甩甩双手,往脸上抹一把,就赶路了,脸也从没皴过。这也不知是泉水的缘故,还是年轻的缘故。家乡的泉水,没有济南趵突泉水的声势,没有杭州虎跑泉水的蜿蜒,没有黑龙江五大连池的神奇,但它汇聚了沂蒙山脉的膏泽,是广纳而涌的自然恩赐。代代相传,祖上正是看中了这一池泉水,才从山西迁徙落根于此的,并将此地命名为“釜泉“,意即泉水像开了锅般翻涌的地方。祖上为农,竟也有这般文化,初念及此事,甚感惊叹。

如今,泉水仍在日夜不歇地翻涌,但自父母双逝后,我就少了很多回故乡的机会。已经许久不曾品赏家乡泉水的味道了,泉水留给我的乡愁,融进了往事追忆的无奈中、时光流逝的惋惜中、故乡诉说的惆怅中。

来源:人民日报

篇二:《肖复兴《乡愁的滋味》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乡愁的滋味

肖复兴

关于乡愁最著名的一句话,莫过于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说过的:乡愁是一枚邮票。这样说,形象而具体地说明乡愁是远离家乡产生的一种情感,家乡和乡愁构成一种胶着状态的关系,而与家乡的距离是乡愁的必备条件,所以,乡愁才需要借邮票邮寄。也就是说,没有了这种距离,便无所谓乡愁。

记得几十年前,我到北大荒插队,第一次离开北京的家那么远,远得仿佛到了天之外。到达北大荒的第二年,中秋节那一天,一清早天就飘起了细碎的小雪花,渐渐变大,很快天地一片白皑皑。早知道北大荒冬天冷,没有想到冬天也来得这么早。但再大的雪,也要过中秋节呀!坐上一辆小型柴油车,赶到一百里外的富锦县城,买回来的月饼,掉在地上能砸个坑,咬得牙生疼。思念北京,那里毕竟是我的家,那种感情一下子浓得化不开,却又无从发泄。那时生产队的小卖部只剩下了罐头,其他可吃的东西早被知青抢购一空。最后,买了两筒罐头,是那种香蕉罐头,一个罐头里两根截成四节的香蕉。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香蕉的滋味伴随着乡愁的滋味。那是我第一次尝到了乡愁的滋味。

如今离开北大荒已经整整40年,却一次次地思念那片曾经风雪弥漫的荒原。这40年中,尽管我曾经前后回去过三次,却依然怀念那里的乡亲和那里的土地。40年让曾经的荒原变成了我的第二故乡,远离那里越久,这个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就越长,乡愁便不由而生,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乡愁随之加深。

后来看学者赵园的著作,她在论述荒原和乡土之间的差别时说:乡土是价值世界,还乡是一种价值态度;而荒原更联系于认识论,它是被创造出来的,主要用于表达人关于自身历史、文化、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的认识。她还说,乡土属于某种稳定的价值情感,属于回忆;而荒原则由认识的图景浮出,要求对它的解说与认指。{乡愁味道}.

赵园的话,让我重新审视北大荒。对于我们知青,它属于荒原还是乡土?属于乡土,那里却确实曾经是一片荒原,我们只是如候鸟一样的匆匆过客;属于荒原,为什么包括我在内的那么多知青如今把它当作自己的故乡一样频频含泪带啼地还乡?过去曾经经过的一切,都融有那样多的情感价值的因素。对于我们知青而言,北大荒这片中国土地上最大的荒原和乡土的关系,并不像赵园分割得那样清爽。这片荒原,既有我们的认识价值,又有我们的情感价值;既属于被我们开垦创造的荒原,又属于创造开垦我们回忆的乡土。

于是,我更加明白了,乡愁,除了和乡土或者说和故乡的时间与空间距离的关系之外,还需要一个必备的条件,那便是回忆。回忆,是填充乡愁情感的物质,像血脉一样,流淌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中,让这种情感,在这样一次次回溯流淌中,日久弥新而情不自已。

今年的中秋节,我再一次要在美国度过。我居住的地方只是美国中部一个很小的大学城,我春天来这里的时候,这里只有一家华人超市,很小,只能买到一些简单的东西。而现在,仅仅半年的时间,已经又开张两家华人超市。前些天,听说新的一家华人超市开张,是占领了原来一家高档家具店的地盘,空间大许多,重新装修开业。慕名而去,一进门,便看见了熟悉的月饼,摆在了醒目的位置上。想必店家也是想赶在中秋节前开业。赶节日前开业,是中国店家传统的做法,为

的就是讨个口彩,在这里是为赢得远离家乡海外人的乡愁。不管怎么说,毕竟可以吃得到家乡正宗的双黄莲蓉月饼了。

其实,年轻人已经不像我们那样喜欢吃月饼了,觉得油腻又太甜。但我去这家华人超市的时候,不少华人大学生花比买一个汉堡包贵几倍的价钱买一块双黄莲蓉月饼。排在我前面到收银台的一个女大学生拿着一块月饼付款的时候,和收银员对话说的是汉语,一听口音就知道是老乡北京人。和她说起话来,她举着月饼一笑:好几年没回家了,但也要过中秋节呀,怎么也得吃块月饼尝尝家的滋味呀,就当是回家了。

乡土是价值世界,还乡是一种价值态度。这一点,赵园说得对,正因为如此,乡愁才有了价值。乡愁升华的最高形式,便是还乡,无论是千里迢迢真正意义上的还乡,还是如这位女大学生一样精神还乡。

(选自2014年9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节)

19.文中写了哪些“乡愁”?请依据文本加以概括。(4分)

20.作者对学者赵园关于“荒原和乡土”的论述持什么态度?(4分)

21.文章详细叙述女大学生买月饼的情景,有何作用?(4分)

22.统观全文,你认为作者对于“乡愁”有怎样的深刻认识?并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乡愁味道}.

19.①在北大荒过中秋思念北京老家;②离开北大荒40年来不断怀念北大荒;③华人超市开业延续中国传统做法迎合海外人的乡愁;④在华人超市购买月饼品味海外人的乡愁。(4分,每点1分)

20.①作者对北大荒怀有特殊感情,所以对赵园所说的荒原和乡土之间的差别并不完全认可,他认为荒原和乡土的关系并不像赵园分割得那样清爽。(2分)②对赵园所说的“乡土是价值世界,还乡是一种价值态度”,作者表示赞同。(2分)

21.①进一步突出了作者对乡愁与回忆之间关系的理解,深化了文章主旨;(2分)②照应题目,并为下文引出精神还乡铺垫。(2分)

22.第一问:①与家乡的距离和时间是乡愁的必备条件;②回忆是填充乡愁情感的物质;③乡愁升华的最高形式,便是还乡。(3分)

第二问:选择其中一点认识,言之成理即可。(3分)

篇三:《小时候的味道,叫乡愁》

小时候的味道,叫乡愁

这种味觉记忆,缠绕着思乡的点滴情怀,成为人们最原始的“乡愁”。{乡愁味道}.

室友这两天咳得厉害,但今天早上醒来却想吃油煎馄饨。我哭笑不得地对她说:“半夜都把自己咳醒了还吃油炸的?”她嘟着嘴说:“越

是生病,便越想吃小时候味道的食物;我小时候在家妈妈常常把昨{乡愁味道}.

夜吃剩的馄饨用油煎一煎,沾点醋就是一餐美味的早饭了;今天起来只想吃这个,不管了。”就像广东人离不开腊味,上海人离不开菜饭;我一直相信,人是有味觉记忆的。这些“小时候的味道”即便五年十年都没机会再吃,也总是会挂念着,一吃就能想起过往时的味道来。这种味觉记忆,缠绕着思乡的点滴情怀,成为人们最原始的“乡愁”。

我小的时候,住在邮电局。乡下的邮电局员工并不是很多,除了我爸爸妈妈,还有一个专门收发信件的伯伯。我很喜欢在邮电局住的那段日子,帮着收发信件的伯伯分信件:“这个是榕溪的”、“这个要寄到吉祥”、“这个是给中学学生的”,上小学的时候靠着这份“兼职”,也学会认了不少生字。现在想起来,那可真是颇为不可思议的经历啊,除了那个伯伯哪有人敢让一个上小学两三年级的学生分发信件呢?

不过我之所以爱呆在信件室,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信件室里有很多杂志可以看。《家庭》、《知音》这些现时被贴上“屌丝”标签的杂志是当时最多人订的杂志;《故事大王》和《小学生作文》我也看过。似乎我当时看的书都很杂乱,六年级的时候大姨还送了我两

册超厚的《一千零一夜》,我一直记得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完全按照原文翻译,根本就不是儿童读物的水准。

我偶尔还会帮爸爸盖邮戳,贴完邮票的信件放入邮筒后,会在每周二周四被收到营业厅来,要盖上寄件地邮戳后才能运到县城去发往各地。县城的车一个星期来两次,每一次来就装着很多很多寄来的信件和包裹,然后再把当周要寄出的信件和包裹运走。有的时候,我会央求爸爸让我来盖邮戳;即便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几年,脑中常常还是会想起,下午四五点时,夕阳照在小邮电局的营业厅柜台上,里边传出来一声声清脆的邮戳声。好奇妙啊,在没有其他快递且电话也鲜少人能用得上的年代,邮电局是当时人与人维系感情与保持联系的唯一工具,多伟大的使命啊。

但是,下面才要进入“味道”的正题呢。

小邮电局是四层的,二三四层是职员住的地方,我们家住在二楼。信件室的伯伯没有住在邮电局,因为他在镇上有家,所以邮电局的菜地,全部都被我妈承包了。最后边靠墙的一小排,种着甘蔗,接下来的菜地种着花生,我央求了好久妈妈才给种上的;靠着营业厅外墙的那一堵墙边种着番茄,但我们家种的番茄从来都只是绿色的,我们也从来没有吃过。说起来,我出生到现在二十年,我们家的菜

桌上好像真的没有“番茄炒蛋”这道菜。妈妈说番茄不好吃,种着只是为了好看,而且番茄的苗可以遮住一点营业厅的窗户,这样响午从后边射进来太阳就不会显得那么刺眼了。中间的菜地种着天津白、油菜、芥兰、包菜等各式各样的蔬菜,在某一亩的边角里,还种着两株韭菜。

大概夏天过去一半的时间吧,地里的花生就可以拔出来了。那个时候在镇上读中学的表姐每天会来我家吃晚饭,妈妈还在工作的话,就会叫她帮忙把地里的花生拔出来。刚刚拔出来的花生,洗净后放入沙煲,只放盐水煮,简直是人间美味。有时候握在手中太烫,就只好放入口袋或是胸前的袋子里,一边从袋子里拿出烫烫的花生吹气,一边看着热热的水浸湿了胸口和裤袋。如果被妈妈发现,她就会大喊:“殇食鬼哟,衫裤都弄脏咯”。每天晚上妈妈收拾好办公室的文件,就会跑到菜地去摘晚上要吃的菜,新鲜的小油菜永远是很小的叶子,摘了半亩也没有多少,加点猪油翻炒,餐餐都不会有剩。

说到猪油,还要说酿豆腐呢。这个菜那个时候在我们家可是隔两天就要吃,用猪油将酿好的豆腐煎至金黄,加点猪油渣一起翻炒,配着刚摘好的新鲜生菜和紫金椒酱一起吃。但小的时候还吃不下那么大块的酿豆腐,常常就只喝酿豆腐的酱汁,然后把酿豆腐里的肉翻

出来吃个一干二净,妈妈这个时候又会骂起来,“作死哟,翻成这样,其他人还怎么吃嘛。”

没有番茄炒蛋,韭菜炒蛋也是不错的替代品。韭菜生命力旺盛,从中间捏下后,还会继续生长,像是植物中的蚯蚓,所以我们从不连根拔起,都是将长得大大的韭菜,从中间捏出几条,便足够炒蛋了。何况客家人还爱吃菜埔炒蛋,所以捏完一次,下一次再去的时候往往新的韭菜叶子又已经长好。现在想来,恐怕这便是《舌尖上的中国》里说的“人类对于食物的敬意”——毕竟是因为他们的牺牲,才换来我们生命的延续;如果不尊重食物和这片土地,必然是无法得到神的庇护的。

想起来这些味道确实是“小时候的味道”,后来搬出邮电局后妈妈当然也还是会做这些菜,但妈妈已经没有小菜园可以种菜了。后来吃起的菜,总觉得有一些地方是不对的,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若不是室友说起油煎馄饨时那“即便是咳死也要吃”的坚定表情,我并不会在异乡想起这些来——那年夏天,温熙的落日下,陪着妈妈一同在菜地,她在用角锄翻着菜地,我则光着脚和姐姐沿着小径跑来跑去的日子。

篇四:《关于乡愁的诗歌》

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乡愁是一种情结,是我们每个人一生无法割舍的,请赏析阅读下面几首诗歌。

余光中<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乡愁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枝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思念家乡的泪珠滴落在雨天的屋檐下

碗里饭里咽进肚里{乡愁味道}.

让思乡者倾醉醉在梦里梦在乡里

是一只芦苇笛鸣在乡思者的心窝里

乡愁北石

我的乡愁是牵着风筝的线

离乡越远思念越长

我的乡愁是心中珍藏的酒

离乡越久味道越醇厚

我的乡愁是隐藏在天宇的星斗大陆在那头。永不老去

夜深人静时便一颗一颗闪亮起来……{乡愁味道}.

我的乡愁是一遍一遍的月圆;

我的乡愁是一列一列的帆船;

我的乡愁是隔不断的海水;

我的乡愁是远方的岸.

故乡是磁石故乡是胎盘

我的乡愁是孩子对乳汁的期盼

是无以回报的忐忑是坚定不移的归心和眷恋!

错误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