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
详细内容
篇一:《浅谈对书法艺术的看法》
龙源期刊网.
浅谈对书法艺术的看法
作者:邹盼刘欣徐群
来源:《大观》2014年第05期
摘要:书法的欣赏水平和创作水平应该是同步进行的。如果我们只是在乎提高创作的技术而忽视人民的欣赏水平的提升,这无疑会使书法艺术失去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也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空间。目前这种现状已向我们做出了警示。
关键词:书法;艺术,欣赏;探讨
古人常说道:“书为心画”,一件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是作者情感、志趣、意愿的真挚表达。那么,对我们来说一件非常优秀的书法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我们,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这是因为它是借助了线条的挥舞,彰显了作者独特的精神面貌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俄国曾有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说过:艺术一方面表现了人们的真挚感情,另一方面表现人们的思想意识,这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就书法艺术而言,黑白相映的作品是显然是静止的,但是它所显示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形象,虽然这一切看来都是静止的,但这都需要欣赏者去感知、去用心去体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书法欣赏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很大的。比如一件粗头乱服、率意天真的行书作品,在部分人看来是杂乱的,还有一件呆板僵硬的的楷书作品,在他们看来却是非常俏丽的,一般的欣赏者除了只注意到它凌乱的线条之外,实在看不出它更多的优劣。有人说,一千个人读《红楼梦》就有一千个林黛玉的形象,这样的说法非常有道理,那么这一千个林黛玉的形象从何而来,这就是从千万的读者的思想意识中想象而来的,由于各自修养的不同,加上审美观的差异,当然也就产生一千个林黛玉的形象。在很多的艺术欣赏中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只不过在书法艺术中这种差异会显得更加明显。
艺术,这个事物是有这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的。基于这个基础,主要是包括创作者和欣赏者两个方面。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书法创作观念的不断发展,书法创作水平显然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从对书法技法的研究,过渡向作品创作主体的在书法创作意识方面的的把握,二是在书法艺术思想上的重要飞跃。这样的改变使作品内涵更加丰富,意境更为深远。显然,书法艺术成为被大众要求非常高的艺术性活动了,这种严格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怎样去把握作品,并在此基础上去理解作品,第二是怎样沟通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情感。第三,是如何使书法的欣赏水平和书法艺术的创作水平得到更大的提升。但是,如果做到这一点呢,显然,书法教学研究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
就书法艺术本身而言,它是非常抽象的艺术结构,所有的信息都蕴含在抽象的线条里,这都需要凭欣赏者去用心感受。外国大家巴尔扎克曾经说过:“艺术作品就是最小的面积,惊人的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这对书法欣赏来说,在书法创作上有较大成就的人来说,这种欣赏差异显然小得多。因为他本身的创作实践过程中,就已经积累了这方面的经验,他懂得了书法作品的“美”在何处。最重要的是作者了解了书法欣赏的方法。但是对法欣赏的群体来说,书法
篇二:《浅谈书法艺术》浅谈书法艺术
内容摘要: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而中国的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堪称首屈一指,汉字字体种类繁多,特征各异。书法艺术经过产生和不断发展亦是如此,书法艺术主要是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学境界。书法是一种构成艺术,表现艺术,实用艺术,总之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艺术,且与其他艺术融会贯通。艺术离不开现实,书法艺术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关键词:书法艺术汉字字体时代背景
—,书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早在商朝后期,我国就出现了相当成熟的汉字系统—甲骨文,其书体风格绚丽多彩,表现了不同的审美范畴,或端庄雄伟,或纵横崎岖,或工整精细。可见,在商代人们就已经有意识地将汉字刻的美观并自觉或不自觉的将它推动上升为一种艺术。书法和文字可是说是同根同源的。
书法从殷商到今天经历发展,成熟和繁荣三个阶段。从殷商到西汉是书法艺术的发展期,先后出现了甲骨文,金文和篆书,基本上都是为政治或生活服务的。其特点为结构繁复,线条单纯。从东汉到唐代前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成熟期,书法开始由实用书法向艺术书法转换。从盛唐以后开始,我国书法艺术进入繁荣期,书法艺术朝着书体多样化发展,比如唐代楷书就有欧体、虞体,颜体、柳体等等。宋人
把书法艺术引入伦理学,书法家黄庭坚指出“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文广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致使笔墨不减无常,逸少,知识俗人耳。余尝为少年言,士大夫处事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二,汉字的书体种类及其特征
汉字大体可以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篆书于西周末年形成雏形,具有三个特点:象征;笔画有转无折;圆笔中锋,笔画的起笔和收笔都呈圆形。隶书起源于秦代,笔法富有变化,结构整齐,庄重大方,艺术性强。自秦汉之际产生笔画至三国楷书形成,楷书具有三大特征:笔画平正;结构整齐;笔画有规律,起止三折笔,运笔在笔锋。草书产生于汉代,草书中往往具有更强烈的对比,字体不甚规整,潦草。行书萌发于两汉,成形于魏晋,行书无法却有体,最大特点就是连笔和省笔,不用或少用草化符号。
三,书法艺术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书法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活习俗、物质条件等有密切联系。以唐朝为例,唐朝久治安居,社会风气开明,帝王倡导,书法在唐朝极为鼎盛。唐朝的不同时期,字体也各有特点。初唐,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随着综合国力增强,文化繁荣,自然地影响到了当时的书法艺术。初唐四大家的艺术风格总的来说都是以险劲,瘦硬见长。盛唐时期,李隆基对艺术极为支持,身体力行,写的一手好字,其书体较为肥厚,上行下效,此时涌现出一批写肥厚体的作家,如颜真卿。与盛唐繁荣培育出的“以肥为美”的审美观也息息相关。
四,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的融会贯通
书法艺术独具特色,但并不是孤立的,它与音乐、绘画和舞蹈艺术是相通的。
在理论上,书法和音乐都遵循“寓杂多于统一”的原则。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把杂多的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唐代孙过庭指出:每个字的点画结构必须“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也就是说书法作品中的各个部分既要有差异性,多样性,同时又必须是一个关系和谐的整体。在创作上,书法和音乐都讲究对称和呼应,节奏和旋律。一幅用笔抑扬顿挫,用墨淋漓生动,点画结体和谐的字也是一曲“书法音乐”。
中国绘画和书法都重视线条的变化和布局的虚实关系,清人郑板桥曾说:“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隶草然”。以书入画,以画入书,则表现了中国书法艺术与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书画同源”也是中国书画艺术领域的创举。
舞蹈是手、足、头的姿态都来源于动作过程中的一个平衡的瞬间,与书法的横、竖、撇、捺等具体点画相同。线的节奏总是具有流动性和连续性的特征,真可谓是一种用手画出来的舞蹈曲线。
参考文献{书法艺术}.
1,秦梦娜、李争平编著:《中国书法文化》[M],时事出版
社。2007年11月。{书法艺术}.
2,刘涛主编:《中国书法—图说中国文化》[M],海天出版社,
2006年5月。
篇三:《传统书法艺术在当代的价值和地位》{书法艺术}.中国书法具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独有的艺术门类,其影响具有世界性。在世界艺术之林中,中国书法历史最悠久、传播最广泛、同民族文化的关系最密切。它所显露出的或古拙、或秀媚、或端雅、或玄妙、或艰深,其方与圆、收与放、疏与密、刚与柔、虚与实、奇与正,意境无限,美妙无比,与绘画一同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艺术之魂,在当今社会中,有着很高的价值和地位。
一、传统书法艺术在当代的价值意义
书法艺术在当代的价值意义很宽、很广,我觉得它的价值首先来源于它本身的美。书法的美表现于多方多面,不同的欣赏者站在不同的角度,欣赏着不同的技艺,感悟着不同的境地。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它是综合了文学、史学、艺术、哲学等内容,其一笔一画都有起、行、转、收的运笔动态和抑扬顿挫的旋律节奏,如行云流水,似平沙落雁,或激昂慷慨,或笔断意连,或余意不尽,或无声胜有声。所以我们说这样一幅真正不朽的艺术作品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中国书法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美学的灵魂,其艺术作品不仅可以表现出中国艺术最为潇洒和灵活的自由精神,而且能展现出历代书法大家当时的社会风尚、人生处境以及空灵的艺术趣味、精神人格价值等方面的许多内容。然而也正是书法艺术的这种独具风格的魅力,使它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出类拔萃、脱颖而出,成为了当代艺术之坛中东方人精神所追求的艺术,以达到更高层次人生境界的提升。
中国书法那飞动的线条,直接是书家个人情感的迹化。线条的粗细、曲直、干湿,墨痕的轻重坚柔、光润带色都能传达出作者内心的焦灼、畅达、甜美、苦涩等情感,是作者的个性风貌和精神意志的表现。而用笔、用墨、就所谓的笔意墨象使中国的书法成为一种精神形式,完全出入书家那无言独化的气韵境界和美学
意境,是其他手段和工具都无法替代和实现的。
我是学国画专业的学生,非常地喜爱书法,在学习和其他时间都时常地练习书法,也知道学习书法和写得一手好字的重要性。可是我曾经有听到一些同学说,现在练字已没什么重要性了,因为到了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写什么大多用的都是电脑,因此练字只是那些书画家的事情了。况且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要把书法练到一定的水平,不是短时间之内所能达到的效果,所以与其花费时间来练习毛笔字,还不如把时间拿来做一些对将来自己的人生发展有帮助的事情。
有时想想,别人说的的确有些道理,在从前,书法的实用性与艺术性密不可分,人们写书信、写文章、写碑文等都离不开书法的运用。可是现在,随着各种硬笔和电脑实用功能的普及,书法的实用性被取代了,使得它逐渐成了一种纯艺术的创作。
因为书法的实用与艺术产生了分流,自然失去了像从前那样的群众基础,不再有那么多的人去运用它,接触它,关注它,欣赏者也就会跟着大大减少了,有人便产生疑问——书法的发展前途会不会因此而产生局限性或者直接受到牵制和威胁?对于这一点我们现任于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的金开诚教授结合当前的时势分析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他说对于这点到不一定,因为喜欢听音乐的人未必会唱歌,喜欢观赏绘画的人未必会作画,那书法也一样,喜欢书法的人不一定就练过字。以前的古人,凡是有点知识文化的几乎都不同程度的练过字,但他们不是为了当书法家,而纯粹只是为了书写起来更流畅和美观些。而到了当代,包括很多有文化的人中,为了实用而练字的人少之又少,但是为了艺术练字的人
(1)却越来越多。”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致力于书法艺术,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
精神和独具的艺术魅力使它站牢了根基,也有了广阔的群众基础。中国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代表着中国的文化精神,在中国占有很大的文化地位,它不仅负载着丰富而复杂的文化心理和文人气息,而且蕴含和浓缩了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地位和价值。
经历了千年的中国书法艺术,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我们应该发现和感受到,像我们这样一个具有独立文化体系的国家,无论社会形态怎么变化,只要有中国文化存在的一天,其实用性就不会完全消失。因为书法本身就是书写汉字的艺术,所表现的内容,形式字样,从简单的成语、整句、诗词、歌赋、楹联、散文、传记、游记、文献等都具有文化信息传播的功能。民间楹联,旅游题词,个人签字,家庭装饰,文化活动等,使书法具有广大的空间,让我们看得到在接受与使用层面上,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
二、传统书法艺术在当代的重要作用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中国书法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它集中反映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被许多人视为必备的文化修养。在实用功能被逐渐取代而凸显其艺术价值的今天,它以独特的方式影响和作用于我们,如人性精神的提升和书法教育方面的陶冶等。
1、人性精神提升
中国书法发展史是人性不断觉醒、生命不断高扬的历史。人们在欣赏和创作书法中,把自己还原成了历史、传统、文化的倾听者和追问者,在书艺审美和书艺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历史上每一卷书法珍品都是一个人性的深度,都向我们叙述那个世界的故事并使我们发现自己生命的意义。我们不是在读“古董”,不是在一味怀古幽思,相反,当我们用心去感悟了、领悟了,就是作品向理解它的欣赏者敞开之时,它就是将艺术和世界双重奥秘展示出来,并指明走向人的精神提升的诗意栖居之路。
当今世界笼罩着一种形式化、规格化的气氛,人变得空虚并被虚无化,如何在日益信息化、科层化的文明中,保持住人间的诗意、生命的意义和艺术的憧憬,是面向现代化的社会必须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中国书法是一种超越表象模拟而直指心性的艺术,有极丰厚的文化历史意味和文化精神。当我们在看一块拓片、一帖古代书法的时候,透过那斑驳失据的点画,那墨色依稀的笔画,感悟到的不正是中国文化历史的浑厚气息么?其次,书法在点线飞舞、墨色枯润的表现手法中能将审美情感迹化、将空间时间化,以有限去指涉无限,并通过无限反观有限。再者,中国书法深蕴中国哲学精神,就是老子的为道日损,损而又损,至于无为,“反者道之动”,庄子的“心斋”“凝神”。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国际书法家协会副会长王岳川教授总结的:“书家们仰观万物,独出机杼,将大千世界精约为道之动、道之气、道之迹,而使人在诗意凝神的瞬间与道相通,与生命本源相
:(2)通,使那为日常生活所遮蔽的气息重返心灵世界。”
练习书法,学习书法简史,能使我们了解到祖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史,能感受到古诗词和优美文章中的诗情画意,不仅陶冶情操,得到艺术享受,而且还能提高艺术素质、强身益智。正如大书法家沈尹默说:“世人公认书法为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旷神怡。”千百年来,根植于民族土壤的书法,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渗透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
2、书法教育陶冶
一部中国书法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其实就是一部文人书法教育史。一方面,书法有着深厚的文化地基,从文字形式、从结构到精神、从感悟到人性修为,可{书法艺术}.
谓从无到有、无中生有,最终结穴于人文陶冶的教育上。另一方面,它也是书法传承的历史,在书法教育的过程中都是要拿那种为人们所共识、所认同的东西作为规范性教材,所选用的教育范本都是能够代表那个时代精神高度,艺术高度和经典高度的作品。所以在书法教育的过程中同时就达到了书法传承的意义。{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属于中国特有的艺术门类,在教育领域中,书法艺术素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人格魅力,人们常说:“书如其人”是指一个人所写的字与他的人格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书品及人品。正如近代于右任先生说的:“气质变化学问深时”。学问达到一定的程度气质则自然不同了,说的正是通过书法艺术素质教育能培养和完善大学生的优良品质。
从书法的训练技能方面来看,直接有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书法艺术人人可以学,各个阶层、各个职业、男女老少都可以通过学习书法获得收益。夫人《笔阵图》称:“下笔点画波撤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就是说书法训练时要用力气,而且讲究一定的姿势,全身运动的协调,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体育锻炼,更重要的是挥毫运笔须凝神静思,排除一切杂念和干扰,精神集中,专心致志,心境处在一个相对松弛平和的状态。是一门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艺术。
从书法艺术的欣赏角度来看,它是书法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书艺欣赏来抒发情感、陶冶性情,使得他们在精神上远离了现实的喧嚣,进入忘我的境界,从而获得身心上的愉悦。不仅可以增加食欲,有利于睡眠,而且也能提高工作和生活的兴致。通过书法教育,受教育者感受到陶冶,心灵得以净化,不断开掘和培养了人性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的东西,使得在与人交往中,能够以更纯洁的心灵相待,这同时也是和谐人际关系的根本前提和重要途径。
就我们现在的教学教育发展而言,许多学生都非常的聪明,可是大部分却做什么都草草了事、粗枝大叶,不认真和专心于学习或其他很多重要的事情。而练字时强调的刚好就是必须全身心投入,必须心静气和的去对待,还必须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这样一来,久而久之便可养成学生严谨认真、锲而不舍、精力专注、耐心细致的好习惯。同时,就我们自身可感受到我们大学阶段是相当缺少耐力和坚韧的时期,而又恰恰是我们人生跨步的重要阶段,因此这个问题不容忽视,而且迫切有待解决,然而恰好通过书法艺术的一点一画的练字的过程来获得了解决当前问题的办法。事实证明,接受书法教育及练习书法还能获得一种极强的协调和自控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现在许多学校已经把书法教育列入了一门重要的课程,书法将在中国重新获得价值和地位等方面的认同。
三、传统书法艺术在当代的社会地位{书法艺术}.
全世界文字书写中可以成为审美的艺术——书法艺术,只有中国,别的国家是没有专门的书法艺术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特产,为中国所独具,它标志着东方文化的身份。一提到中国的书法,就会令人由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精神也为之振奋,书法在当今社会中,它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呈现出华夏审美人格与心灵世界,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
当今世界是一个正在走全球化的世界,正在发生的全球化在技术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交往跨国化等特点之下,书法艺术昔日的文化创造、传递、解读方式也遭到了重大的挑战,书法面临很大的生存危机,即汉字还需不需要?是否需要拼音化等这些问题的接踵而来....如果汉字真的拼音化,那么我们的书法将在一夜之间丧失文化地基——不能想象用毛笔写拼音的书法精品,也不能想象传统国学的拼音文化怎么保存。在之前汉字不断被简化的过程中已使得大部分的青年学生不认识中国的古籍,读不懂古书。这样一来,不仅使得中国文化萎缩,更为西方化的扩展,甚至西方文化霸权的扩张,留下了巨大的文化空洞。
照此下去可能只需要三十至六十年,中华民族一些优秀的、经典的“文化”就会无人理解。因此,中国汉字拼音化是危险的,拼音化的结果可能使两三代人之后文化素质将大大降低。所以,我们是有必要重新恢复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字。可是汉子从简化到今天,恢复起来的难度可能会比较大,但重点是幸好有我们的书法,因为书法写的都是正书,而且大部分写的都是繁体字。在这个意义上也就是说:一代年轻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弥补一下由简化字造成阅读古籍的困难。而且这也使得汉字拼音化局势不会再进一步加剧,巩固了汉字存在的价值和地位。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科技争争日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的普及,书法已逐步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历史的必然。其原因是我们只是从表面上很浮浅地来看待书法,只认为书法是书写文字的工具,忽略了书法还是一门艺术,有它自己的内涵和价值。
今后电脑的发展能到达何种境界,我们都难以预料,可是我们知道,电脑模拟的东西,无论特征表现得多么准确,它都终究是模式化的,不仅线条不能像书法家手写的那样生动灵活,更不能表现书家在每个特定的创作情况中所流动着的意绪和情感,因此也更加映衬对比出书法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也都知道,在科技发展的今天,数码相机的出现,绘画的发展不但没有受到威胁,没有因此淘汰,还反而给绘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比如在写生的时候看到了美丽的风景画面却来不及画时,我们可以先用照相机拍下来,之后洗成照片或等回到家输入电脑,一张张漂亮的风景映入眼帘,如同回到大自然般的感觉,这样一来就大大地提高了写生的范围,为绘画提供了很多的素材和便利条件,使得绘画更快地向前发展。在书法上也如此,纵观书法从远古一直流传发展到今天,
篇四:《我眼中的书法艺术》我眼中的书法艺术
中国的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每年过年前夕,各式各样的对联映入我的眼帘,大多数都是电脑生成打印的,不过大街小巷也不缺乏手写对联的老大爷们,一张红纸,挥舞着毛笔,漂亮的对联就写好了,我对书法艺术最初的认识就是在对联上了解到的!后来,经过询问他们告诉我,对联一般都是用行书、隶书、楷书的,厉害点的用草书。对于那时还没有书法知识的我来说,在我眼中其实都一样!
直到前年的春节前夕,爷爷说要我们自己写对联,可是我的字一直都是这么难看,根本上不了台面,这就是我之说以报书法技法与风格这门选修课的原因了!可是,当学习了这门课程之后才发现书法真的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不管是书法的历史还是书法的风格,都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道明的。
下面我想说说我眼中的书法艺术。在我的影响中,中国的书法艺术来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的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即夏朝时就有了书法艺术。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地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地发展。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体相续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其中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型,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
书法艺术最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因而书法欣赏的过程也就是具体把握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特点的过程。我认为欣赏书法要把握书法美的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要气韵生动。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书法艺术的最高的境界是气韵生动,要达到气韵生动的表现,也就是说要写出有弹性、有力度的线条。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子雕刻,就开始构成了书法雏形,商朝以刀刻之,线条以方直线为主,劲挺明快。直到秦汉以下毛笔作为书写工具普遍被采用。毛笔是用狼毫等兽毛制成,具备"尖、圆、齐、健"的特点,书写得法,能产生刚健、遒婉、秀逸、凝重、流丽的非常生动的表现。而且书法作品多采用墨汁书写,色泽鲜亮而又沉着,干湿浓淡的丰富变化又会产生生动的墨韵,使书法线条的表现更加传神。所以如何用笔用墨就成为书法家终身追求把握的基本功和审美的关键。总之好的书法作品都灌注了作者"精、气、神",体现出气韵生动的高超的艺术境界。
其次,是型和意的合一。汉字以象形和会意为造字的基础,每个单独的字都是古人创造的写意的造型艺术作品。书法家在书写每个字时,就会感受到写意绘画的美感享受,把这种绘画感受造型和书法造型感受结合起来就是完整的形意结合的书法感受。
最后,.诗书并茂的文采美书法是书写文字的艺术,虽然书法可以抽象地欣赏线条和结构美,但是对文字内容的把握,使我们的欣赏更为全面完整,大书法家都是具有高度诗文修养的文人学者,带法作品也就是杰出的文学作品。比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又是古代散文的经典作品,读其字、赏其文真是美不胜收。
在我眼中书法艺术是一门大学问,是中国传承几千年的文化,现在学习了书法艺术,了解了书法的内涵,感觉书法其实并不是在写几个字,而是画着一幅抽象的画,要用正确的艺术眼观来欣赏!
篇五:《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可称之为汉字文化,也可称之为毛笔文化。因为汉字与毛笔相接合便形成了中国书法艺术这一神奇的艺术特色。可以说中国书法艺术在世界艺术中独领风骚。但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却在他的巨著《历史哲学》中,把汉字大大奚落了一番,硬说它有碍学术的发展,他对中国绘画一窍不通,也妄加评说,更有失大师风度。
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外文书法所开拓的艺术领域,与汉字书法艺术的洋洋大观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语。
首先是汉字造型的独特艺术性。西方字母符号的优点是具有书写的简明性,但字形变化有限,影响了艺术的表现力。而汉字的造型却具有千姿百态、富于变化的独特艺术性。
二是毛笔书写的独艺术性。硬笔书写非常方便,易于掌握,但在字体的粗细及笔锋的变化上都受到了很大限制。而毛笔是柔毫、长锋、富有弹性。人称毛笔有四德:锐、齐、圆、健。即是说它能屈能伸,刚柔相济,通过笔的粗细、轻重、虚实、正侧、强弱、燥润、徐疾、滑涩、方圆、提顿、翻绞等形成变化无穷的线条运动美。
三是汉字字体的丰富多样性。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甲骨文就发展成了相当完美的汉文字体系。周代的钟鼎文、石鼓文、玉器铭文,秦代的大、小篆,一直到汉以后盛行的隶书、真书、行书,发展到唐代相当完美的草书,经历了一两千年的群众集体创造,使汉字各种书体与流派日趋完美。中国书法文化的异常丰富的资源既有助于形成一门独立的整套程式法则,又哺育后人去进行大胆的个性与风格的新探索,在世界艺苑中独放异彩。
写毛笔字要求心平气和。练字尤须精神专注。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主张:“全身精力到毫端,定气先将两足安”卫夫人也说:“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老舍在谈自己用毛笔创作的体会时,这样说:“气静思熟,如平泉远流,不激不竭。”培养书法艺术的嗜好是一种清心养性的好方法。
中国书法的字体有:篆书、隶书、楷书、草书、仿宋体。中国书法大师有:
篇六:《怎样欣赏书法艺术》怎样欣赏书法艺术
吕明飞
书法与国画一样,是东方独特的一种“美的艺术”。欣赏书法艺术,不仅可以启发人们的思想情操和审美趣味,而对于欣赏者本身可提高其艺术之境界。
书法不可能像绘画那样具体描绘现实中多种事物。然而,它的一点一画却能构成其特殊的艺术语言与韵律。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使人百看不厌而又有嚼榄的回味,这就是人的视觉对于这件作品所具有的形体和动态美产生的感受。由于书法艺术于形体上分真、草、行、隶等不同书体,每种书体又有不同的风格与流派,再加上各人的性格、气质、艺术渊源和生活阅历不同,所以,其风格也就迥然各异了。从欣赏的角度上说,也无绝对一致的标准。但是,大凡称得上成功的作品,必有其吸引读者的地方,即书法的“功力”。其内涵约可包括:笔法、墨法、章法、气韵等方面。功力并非只体现在点画之中。因为书法作品大多是积字成行、积行成章、成篇的整体。“一点成一画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既要注意笔与笔之间的相互呼应,又要把部份美与整体美配合起来。至于行书、草书、则不能单从一字去看;而是要看到这个与那个字,这一行与那一行,乃至整篇的笔力、笔势、笔意、疏密、张弛、均衡、向背配合
如何。既要从有笔墨的地方看;又要从无笔墨的地方看,既要看密的地方,又要看疏的地方„„„等等。总之,一幅作品的处理,必须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相映、大小适宜、浓淡相成、伸缩有致,以达到全章贯气的艺术效果。若在这几方面处理不当,或松弛散乱,或杂乱无章,便会使观者碍眼费神,不易终卷,这样就难欣赏了。
一般而言,楷书容易僵化、行草容易油滑;字大容易散漫、字小容易拘束。所以要求楷书既端正而又流动,行草既飞动而又沉着;大字要注意紧密,小字要注意宽绰。而且要求奇正配合,即正不呆板,奇而不野,生而不僵,熟而不疲。这虽是对书写的要求,但欣赏者也要从这些角度去审视作品的优劣。
艺术不是摹仿、不是拍照、不是古人技法的翻版,不少人欣赏书法作品,往往机械地追求“碑味”、“帖味”,临摹得与前人一模一样,其实这是不值得提倡的。古人的真迹里、碑版里,有古人特定的思想感情,这一点既学不到,也借不来。技法固然重要,但也不能被“古法”所囿。欣赏时,不应该过多地挑剔他人之毛病,而应该吸收别人的长处。各人的偏爱,决不能作为艺术评价的标准,“走马看花”更是很难品味作品的内在技法。只有细心欣赏,玩味探索,循由察变,才可以看出流派,看到运笔的技法。
但是书法作品的欣赏和评价往往众说不一,如何恰如其分地介绍书法艺术欣赏是很困难的,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看法不可能都一致的,也不必去强求统一的看法。至于艺术上的优劣标准,欣赏原则还是有的。
在欣赏一件作品时,往往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乍看很好,但禁不起多看细看;一种是初看平常,多看会觉得好起来;另一种是粗看好,细看亦好。这三种情况,根据欣赏标准,是很容易来解释的。第一种情况是点画、结字的基本功力还不够扎实,徒以外貌悦人,仔细接触就原形毕露了。第二种是基本功力好,点画结字也扎实,禁得起仔推细敲。至于初看平常的原因,可能是章法不讨好,太高深的艺术一时不易理解接受。第三种则是雅俗共赏的作品。
总之,书法欣赏是受多方面的因素所影响,其中三昧非三言两语所能道尽的,往往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但真正的艺术作品必有它客观存在的价值,时间就是它最公正、最正确的鉴定者。虚假的必被历史所淘汰,真善美的艺术是永远富有生命力的,它必然会“如镜磨面”,越磨越亮的!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传统礼制的精神原则与传统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礼仪择要介绍:
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
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